格林巴利綜合征患者的心電圖改變
【摘要】 目的:探討格林巴利綜合征(GBS)合并心電圖改變可能的發生機制及其對估計預后的影響。方法:對114例GBS患者心電圖進行分析并測定其心肌酶含量。結果:心電圖改變以竇速最常見,其它尚有ST-T改變、竇緩、早搏(PS)、房室傳導阻滯(AVB)等。結論:GBS患者心電異常的發生機制與多種因素有關,有心電異常者預后不良;心電檢查對估計GBS病情和預后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 格林巴利綜合征;心電圖;心律失常
格林巴利綜合征(GBS)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它引起的神經系統癥狀已為人們熟知,但引起心電圖改變的報告不多。我們對114例GBS患者的心電圖進行分析,以探討GBS合并心電圖改變可能的發生機制及其對估計其預后的影響。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高級職稱論文發表
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我院診治GBS患者144例,男68例、女76例,年齡9月~70歲,平均年齡13.5歲,其中有冠心病病史者2例(1.4 %),既往無心臟病病史、以GBS就診并有心電圖改變者59例(40.9 %)為心電圖異常組,無心電圖及心肌酶改變者85例(57.6 %)為心電圖正常組。
1.2 方法
144例均符合有關GBS的診斷標準,均于入院后行首次心電圖、心肌酶檢查,以后根據病情變化每例至少作2次以上不定期心電圖檢查,有心肌酶升高者全部行心臟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并根據病情復查心肌酶。合并心肌炎的診斷須依據臨床表現、心電圖改變及心肌酶等血清學檢查綜合判斷。
2 結果
2.1 心電圖改變
59例心電圖異常者有1種或幾種改變,1種改變者20例、2種改變者28例、3種改變者11例。6例死亡者中以室顫及房室傳導阻滯(AVB)多見。59例中竇速35例,竇緩5例,房性或室性早搏(PS)11例,房室傳導阻滯(AVB)4例,ST-T改變10例,Q-T間期延長2例;其中有7例共8次因發生室顫及5次因發生AVB而心跳驟停。上述改變與病程有密切關系,發生于急性進展期者50例(85 %)、穩定期者6例(10 %)、恢復期者有3例(5 %)。
對10例ST段、T波改變者入院后1周內作了心得安試驗,其中7例ST-T完全恢復正常。多數病例隨病情好轉,心電圖得到相應改善直至恢復正常。死亡病例于死亡前多次復查心電圖未見改善。
2.2 心肌酶改變 英語論文發表
心電圖正常組酶學檢查均正常。59例有心電圖改變者酶呈不同程度增高者10例,占16.9 %,結合臨床表現、體征及心電圖改變可診斷心肌炎,予以休息、支持療法,心衰者使用利尿劑及血管擴張劑后,大多數患者癥狀改善,僅2例因難治性心衰死亡。
2.3 GBS心電異常與預后
心電圖異常組的平均住院天數、氣管切開率及使用呼吸機時間、死亡率均高于心電圖正常組(P<0.01),提示GBS患者出現心電圖改變對本病的預后有明顯不良影響。見表1。表1 144例GBS患者心電圖異常與預后關系(略)
3 討論
GBS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心血管系統改變是導致患者死亡的第2位因素。1981年Lichtenfild報道了GBS患者心電圖異常率達35 %~68 %,本組異常率高達40.9 %(59/144),與文獻報告相符。
GBS合并心電圖改變的機制為:(1)心臟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是主要原因,周圍神經組織炎性細胞浸潤,節段性脫髓鞘累及交感及副交感神經系統。交感神經損害重者出現心率減慢的心律失常和傳導阻滯,還可因冠狀血管收縮引起ST-T變化;副交感神經損害重者出現心率加快的心律失常,并因心動周期縮短影響冠脈供血,亦可繼發ST-T變化,但可被心得安逆轉[1]。本組10例ST-T改變中7例心得安試驗陽性,提示系副交感神經張力過高。(2)病毒血癥:病毒血癥致使心肌受累,或病毒感染后導致自身免疫引起的心臟改變而出現心肌炎,有文獻報道尸檢發現心臟有彌漫性間質單核及多形性細胞浸潤,個別心肌纖維有灶性壞死[2]。動物模型組還發現有IgG沉積在心肌細胞中,推測與免疫損傷有關[3]。(3)呼吸肌麻痹導致缺氧可刺激心臟交感神經,使心率加快。
GBS患者一般預后良好,但出現心電圖異常時預后不良。死亡原因在本組病例中有心律失常及心跳驟停者2例,肺感染1例,急性肺水腫1例,肺不張1例,輔助通氣意外1例,6例死于病后4~40 d,其中4例為7 d,雖經心肺復蘇、氣管切開、使用呼吸機、積極抗感染等也無效。在如此短時間內死亡單純用呼吸肌麻痹及并發癥難以解釋,可能與植物神經受累加重心血管功能障礙,導致呼吸循環衰竭有關。6例死亡病例反復檢查心電圖不見改善,故心電圖對估計病情和預后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我們認為積極防治心律失?筛纳艷BS預后,降低死亡率。
【參考文獻】
[1] 袁國祥.Guillain-Barre綜合征患者異常心電圖及其對預后的影響[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1999,5(6):307.
[2] 于賢成.格林巴利綜合征[M].2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190-192.
[3] 姜春子.CBS發病機制與治療[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1989,6(3):191.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6scc.cn)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