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藝術和生活的關系
作者:段豐旗 陸二春時間:2016-01-22 14:02:40 來源:www.6scc.cn 閱讀次數:7674次 ]
【關鍵詞】: 藝術 生活 健康發展
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所有活動, 藝術是對自然,社會種種事物的一種提煉,升華,是一種想象力, 更是對生活的點綴,美化,讓人心曠神怡。我們通過運用藝術的技巧和手法讓人們了解這個世界,感知生活,這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藝術是對生活的提煉和總結。人們的藝術作品都是先對某個事物有個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之后才通過思維去描繪,這里面涵蓋更多的是對原本事物的理解和感悟。當我們面對一個對象的時候,首先是了解他再接受他,這個過程產生了對藝術的認識和風格,我們也可以這樣講,個人的藝術修養來源于生活。美得存在,需要用心感悟。
現實生活不全是藝術。怎么說呢?藝術的形成是需要選擇、需要取舍的,而不是純粹地照搬自然。比如說沙子里面有金子, 但沙子并非全是金子,要想獲取金子必須經過提煉才能獲得,而不是把沙子全部收藏起來。如果把金子比做藝術的話,那么沙子就是自然,我們要想獲取金子,就必須要具備獲取金子的工具, 還要有篩選、分離、冶煉、提純一整套技術。藝術家從生活中提取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內容,運用到藝術中去,反過來又充實人們的生活,給人們帶來新的享受。作為藝術的表現方法,決不是生搬硬套生活、或者重復生活,而是有取舍地提取生活中的精華。在這個提取過程中,由于每個人的生活的時代不同、內容的不同、環境不同、感受也不相同等等,所以產生的作品也不相同,正是這些不同,才能滿足不同人的需要。人們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審視、品味作品,從中得到美的享受。
生活是藝術的根基,藝術又把生活表現的淋漓盡致,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依靠,就像魚和水的關系,只有這樣,才使得生活富有情趣,給人們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和感悟。生活五彩繽紛,藝術也是這樣的,人類有很多的藝術作品,這滿足了很多人的需求, 人們在欣賞作品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感受著生活的美。生活是瑣碎枯燥的,生活有時候就像干枯的小草,需要陽光,需要水分的滋潤,那么藝術就如同及時雨給小草甘露,這樣的生活才不會太干枯,才有色澤。人類社會在,生活在,藝術就在,藝術和生活相伴相依,如影隨形。
藝術作品都是生活的影子,藝術是高于生活的,通過對生活的加工,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藝術創作。但是我們要知道藝術是講究技巧的,當然不是對原本生活的死板硬套,藝術講求手法,靈動性和技巧,它把生活中的精華通過藝術的手法展現出來并且成為一件優秀的藝術作品。在藝術的創造過程中,由于人的時代觀念,家庭背景,生活方式,性格習慣,興趣愛好不同,人們對于同一事物的認識自然不同,所以從不同視角考慮會有獨特的藝術作品,這就是藝術風格。
生活的范圍要遠遠大于藝術,就是說生活不全是藝術,生活涵蓋很多東西,人們只是在生活的基礎上通過加工把生活中的一些精華提煉出來,藝術反映生活,但不是生活的全部。現實中, 我們看到很多的藝術作品是對于未來生活的一種展望,它也許并沒有實現,或者說不是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因為人們有主觀能動性和想象力,人們把一種沒有的東西變為現實,藝術給人們一種啟發,就是把社會生活中沒有的東西變為現實。或者說讓人們提前感受到對未來美好憧憬的喜悅。可以這樣說,美好的事物代表藝術創造者對以未來先進事物的感知。藝術源于生活,也是建立在生活上的,是對生活的美化。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帶動了藝術不斷向前發展。通過實踐,使生活充滿新意,更加個性化,當然,藝術雖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它更高于生活!
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論一個最基本的道理是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無知有能動的反作用。生活和藝術的關系可以理解為,生活決定藝術,藝術反作用于生活。前面講的大多是生活決定藝術,下面簡單了解下藝術對生活的反作用。現實生活中,人們把一種不可能實現的東西變為現實,人們看到一件藝術作品, 把他變現實就充分顯現了藝術的反作用。生活中,如果我們希望自己創作出一件優秀的藝術作品,我們首先做的工作就是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并且帶著一個細膩的心去思考,去理解,在理解中發現。在生活中我們需要發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我們可以通過歌聲,文字等多種表達方式,藝術也體現了一個人的個性修為。生活和藝術就是一對不可分割的姐妹。
我們身邊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發現美得眼睛,如果我們能夠細心觀察,生活中美還是無處不在的,我們要培養一顆細膩的心,用心靈去感知生活,這樣的生活才不會太枯燥。只有用心觀察我們才能夠創造出優秀的藝術作品。我們熱愛藝術的同時也要熱愛生活,用一個積極向上的心面對生活,這樣才會活的更加開心。正如普希金所說,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憂傷,不要心急,憂郁的日子里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生活即將來臨。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6scc.cn)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下一篇:數字影像奇觀的藝術表現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