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桐梓縣境土司與土官的研究
作者:時間:2010-06-07 09:56:25 來源:百度文庫 閱讀次數(shù):1436次 ]
論文提要:經(jīng)余多年探究,感覺桐梓一縣的土司土官,似與他地甚是不同。其特點為出現(xiàn)晚,轄地窄,勢力弱,延續(xù)短,以漢族為主體,均為外地奉旨遷入,以戰(zhàn)功受朝廷封賞,奉朝廷為正統(tǒng),以朝廷的名義統(tǒng)治轄地,與轄地居民的關(guān)系乃官與民、族長與族人的關(guān)系,等等。與其說是土司,還不如稱其為朝廷封贈的羈縻建制的世襲土官,更為確切。
主題詞:桐梓 土司土官 存在 性質(zhì) 研究
在人類歷史方面,桐梓一地,有著許許多多未解之謎,至今未能破解。譬如,考古研究確定,二十多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就有人類活動乃至用火的遺跡。可是其后,舊石器時期的“桐梓人”,就好像在地球上蒸發(fā)了似的,居然二十多萬年不見蹤影。人不見人,墓不見墓,毫無蹤跡。直至兩萬年前,才又在縣城郊的馬鞍山偶現(xiàn)尊容。隨即,又消失在莽莽野山之中幾達兩萬年。僅僅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貞觀年間,始在今桐梓縣境置了個夜郎縣,就此,歷史學界的歷代專家們還爭論不已,這個縣置于何處,迄今尚無定論。據(jù)說貶了個詩仙李白來夜郎流放,有說來了有說沒來,還輩輩代代吵個不休。不管如何,在這塊地方,總算又有了人的跡象。但是直到如今,除了縣名和李白的流放,中國歷史上關(guān)于這塊地方仍是一片空白。這個夜郎縣置于何處,管轄凡幾,人為何種,數(shù)有幾多,官為何銜,姓甚名誰,等等等等,舉凡一切封建行政建制所應有的一切,竟然正史、野史、方志全無記載,一片空白,除了傳說還是傳說。即令縣境方志偶有涉及,也難辭牽強附會之咎。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硬要說屬于有史料價值的文字實物記載,實在說,今存最早的只能首推元代元統(tǒng)元年癸酉(1333)張長官開修松坎堰的摩崖了。可是這迄今僅七百來年的古跡,對于有二十多萬年古人類歷史的桐梓,對于有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的神州古國來說,這點歷史未免也太短了吧。而作為人類活動歷史特別重要的佐證之一的墓葬考古,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今,貴州、重慶等省市博物館考古工作者,在桐梓縣境內(nèi)歷五十多年的考古發(fā)掘,發(fā)掘清理了數(shù)十座宋墓,獲得了大量有重要意義的豐富成果。但是迄今為止,卻從未發(fā)現(xiàn)過除清代宋代之外的任何墓葬。這就奇了。文字的歷史可以毀于兵燹水火,用泥土石頭修之唯恐不牢固的墓葬,卻不是可以全部頃刻之間消失于一旦的。就算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前都是自生自滅,那么,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前四千年里,周遭都有人群在生產(chǎn)生活,不可能就桐梓這塊地方?jīng)]有人煙吧。既有人群,就不可能不死人不埋人吧。為什么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秦漢隋唐,乃至元明,幾千年的這么多朝代都不見墓葬呢?這樣整整齊齊的歷史斷層,不是太有點離奇了嗎?!
所以我認為桐梓一縣的歷史還大有研究的廣闊疆域,值得我們?yōu)橹畩^斗。
僅就桐梓一縣的土司與土官,自古已有之。但于此的研究,卻長期以來幾乎是空白。實感遺憾。本文試圖就此做一探索,以求教于方家。
經(jīng)余多年探究,感覺桐梓一縣的土司土官,似與他地甚是不同。其特點為出現(xiàn)晚,轄地窄,勢力弱,延續(xù)短,以漢族為主體,均為外地奉旨遷入,以戰(zhàn)功受朝廷封賞,奉朝廷為正統(tǒng),以朝廷的名義統(tǒng)治轄地,與轄地居民的關(guān)系乃官與民、族長與族人的關(guān)系,等等。與其說是土司,還不如稱其為朝廷封贈的羈縻建制的世襲土官,更為確切。詳見于后:
一、唐代置夜郎縣以前,今桐梓縣境無土司及土官
經(jīng)本人長期反復搜尋和研究,至今尚未發(fā)現(xiàn),今桐梓縣境內(nèi)在唐置夜郎縣以前,有過土司和土官設(shè)置及存在過的確鑿證據(jù)和文字記載。因此,在沒有新的證據(jù)出現(xiàn)的情況下,似可以認為,在唐代設(shè)置夜郎縣以前,今桐梓縣域內(nèi),沒有土司和土官的存在。
二、置夜郎縣至建播州期間未見土司土官及流官之設(shè)置
在唐代太宗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壬寅,下同)置珍州夜郎郡下設(shè)夜郎縣,至唐僖宗乾符三年(876,丙申)朝廷遣楊端復播州,并世襲其守的234年之中,今桐梓境內(nèi)亦未見有關(guān)于土司土官的文字記載和實物佐證。同理,也可以認為,在此期間,桐梓境內(nèi)仍然沒有土司土官的存在。
三、置播州后桐梓縣境長期未見土司土官及流官之設(shè)置
在播州的前期,雖然因為戰(zhàn)功,朝廷封賞了若干的功臣官職并敕其遷族人居播地“世襲其守,永鎮(zhèn)邊夷。”但是實際上,分封于桐梓境內(nèi)的幾位楊端屬下的重要部將,都幾乎是在封賞的同時,因朝廷調(diào)用和自返原籍而離開了今桐梓縣境,實質(zhì)上并未赴其職守。(此情以下將詳述之)所以,播州前期的兩百多年間,今桐梓境內(nèi)依舊沒有土司土官的直接存在。只是籠統(tǒng)地分別歸屬于南邊的播州、北邊的珍州、溱州所屬的帶水、夜郎、溱溪、榮懿、扶歡等縣。只有縣境南部蒙山以南的地區(qū)才屬于播州土司楊氏土官的轄區(qū)。
四、宋元間始有土司土官設(shè)置
實際上,在今桐梓縣境內(nèi),進入正史的關(guān)于土司土官而又和縣境直接相關(guān)的歷史記載,最早的恐怕就只有下述兩條了:
《貴州通志·土司土民志》載:“真州副長官駱氏 《宋史·徽宗紀》大觀元年(1107),涪州夷駱世華駱文貴內(nèi)附。二年六月乙酉以涪夷地為珍州。《地理志》珍州下,大觀二年,大駱解上下族帥獻其地,復建為珍州。《諸蠻傳》高州蠻下亦云:大觀二年,有駱解上下族納土,復以珍州名是,是真州之駱,出世華、文貴無疑。”上下駱解,即今之桐梓縣與正安縣接壤處的黃連鄉(xiāng)的上駱解(今已訛稱為上螺蟹)下駱解(今已訛稱為下螺蟹)兩地,該鄉(xiāng)該地長期以來一直屬桐梓縣管轄。迄今兩縣接壤處駱姓居民甚多。
“珍州田氏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七月,珍州刺史田景遷(“遷”有作“千”、“仙”、“平”者,待考)內(nèi)附。(太祖)開寶元年(968),珍州刺史田景遷言:本州連歲災沴,乞改為高州,從之。(考《宋史·高州蠻》云:高州蠻,故夜郎也,在涪州西南。宋初,其酋田景遷以地內(nèi)附,賜名珍州,拜為刺史,以地多火災請易(朝廷允準改名高州,時稱西高州)。今年(徽宗)(大觀二年1108)有駱解上下族納土,因復以珍州名云。”
這是今桐梓境內(nèi)土司土民存在史實中,最早、最準確、最完整的正史記載。這足以證明今桐梓境內(nèi)自宋朝始有土司土官。只是而今的上下駱解僅有兩個小小的自然村落孑遺在今桐梓境內(nèi),遙想千年前,駱氏兩土酋內(nèi)附時,所納之土定當不止于此,許應包括今正安、綏陽、道真和桐梓四縣的相當大的一片地域,否則,朝廷豈肯以一彈丸之地,在已廢多年后復以珍州為名,并封其為副長官,后改稱真州副長官。
在今桐梓縣境內(nèi),川渝黔交通重鎮(zhèn)松坎場,有一處史志學界公認的古跡:貴州省境內(nèi)僅次于遵義縣大水田的,建筑最早的人工水利工程——松坎堰。在該堰中部一側(cè)懸崖之上,鐫刻著一通摩崖,上書:“大元歲癸酉張長官開修此水元統(tǒng)元年記”。此乃今桐梓縣境內(nèi)于元代即有土司土官的鐵證。這里的文字和實物都明白無誤地記述了,元代有張姓長官曾經(jīng)鎮(zhèn)守此地,并開修了松坎堰,“陂爬抓溪之水,沿場后石壁三里而入沙灣之田,右沿馬鞍山而入黎氏壩之田。……溉田多畝。”雖然,至今我們尚未能考察到該張長官的名諱、職銜、何方人氏、任免時間等等,但有幾點則是明確的,即張長官確有其人,張長官開修松坎堰確有其事,摩崖猶存石壁,堰水依舊溉田,民眾還在受益,人心依然思張。
“《遵義府志》云:按《元史·地理志》,八番順元蠻夷官,后有管番民總管。其屬諸等處注云,各設(shè)蠻夷軍民長官,播州軍民安撫司所屬當亦然。史載府一,等處十九,不稱等處十二,大率皆有土官,今其地且半不可考矣。……曰:溱洞涪洞等處,桐梓縣郭外有溱溪,有方家洞,水暗達涪州,即其地。……據(jù)此則桐梓之有土官固不殊于各等處矣。”(末句見民國《桐梓縣志·土官》)
此外,根據(jù)家族譜志記載,自元朝起,陸續(xù)又有些來自中原的豪雄大戶,奉朝廷旨意率兵入播,以戰(zhàn)功分封為“世襲其守,永鎮(zhèn)邊夷”的土司土官,其中就包括再次入播的令狐、成、婁、梁、趙等大族。
五、桐梓縣境存在過的土司土官
在桐梓縣境內(nèi),很久以來就流傳著“成、胡(在桐梓方言中,通稱令狐為hu)、楊、趙、王、張”的口訣,以前沒做深究,天然以為就是藉此通稱桐梓的大族,但又不明白,為什么有些人丁興旺分布亦廣,并不亞于上述六姓的大族又不在其內(nèi)。近來反復研究之下,方才弄清楚這就是土官土司和其他氏族的界限。僅僅是沒有包括下婁化里的婁、梁二姓而已。這六姓就是早年的上婁化里的六姓土司土官。其時上下婁化里幾乎就是今桐梓縣全境。所以,可以認為,在土司土官全盛時期,桐梓的土司土官就是上婁化里的成、令狐、楊、趙、王、張和下婁化里的婁、梁八姓。至于其他久居桐梓的大大小小的氏族,則是在不同年代以不同的原因,先后從外地遷入桐境。以至于今日之桐境,六十八萬人口中,早已無一本來意義上的土著、原住民了。關(guān)于這一點,雖然史無明載,但根據(jù)現(xiàn)有方志及各姓族譜所載,即可互相佐證之。僅引述于后:
《貴州通志·土司土官志》引《甕安縣志》云:“會南詔陷播州,久弗能平。(唐)僖宗乾符二年(875),下詔募(驍)勇士,將兵討之。太原楊端應募,帥其鄉(xiāng)人令狐、成、趙、猶、婁、梁、韋、謝八族復之,(猶)崇義其一也。”令狐、成、趙、婁、梁五姓封于今桐梓境,以歸化司名之,隸于楊氏播州。但事實上,該五姓以各種原因均未就任,又幾乎都是至元代中期,才又以各種因由再度入桐境定居并仍任土司。猶崇義“封于甕水”“設(shè)司江界河”。其后一支遷桐梓元田壩,五世孫猶道明中進士在朝廷供職,歿后葬于桐梓元田壩,其地有猶道明故宅讀書處及其墓。(《猶氏族譜》)
其中,楊氏因其統(tǒng)轄全播,族人世代散居于播州各地,繁衍生息,為當然之義,且以其貴族身份行土司之權(quán)也是必然,這一點毋庸置疑。而其他五姓則情況各別。此下將詳述之:
民國《桐梓縣志·土官》載:“然而,當日桐梓,仍舊夜郎。時隸播時隸珍時隸渝之南平軍,播有宣慰宣撫安撫各土官,……惟桐梓由州而縣由縣而驛,上而長官下而把目土舍,未必不如真州之鄭氏葛孫后裔、駱氏世華文貴,仁懷之袁鐤可以確定其地確指其人者。特以年湮代遠方策無存,僅據(jù)父老之傳聞,鄉(xiāng)里之遺跡,土官原委祗得大概而已。”
成姓:《成氏家史》載:“唐僖宗乾符二(應為三)年,帝命我四十五世祖展公率師(十四姓)諸公入播,平南蠻反叛,奮戰(zhàn)六年,平定南詔,帝命平南諸將永鎮(zhèn)邊夷。而我展祖仍返原籍山西太原,又傳二十余代,歷時四百春秋。至元太祖十六年己卯歲(1280),因古夜郎即川黔地有鐵頭僧誘惑諸夷作亂,帝命我昌公祖率師平播,力戰(zhàn)數(shù)月,敗鐵僧于鼎山城。播地平定捷報傳京,元帝加封昌公祖太尉平播大將軍,都戎指揮使,賜地夜郎里溱水澗壩(今三座寺上壩一帶),領(lǐng)照為業(yè),定居至今。”
“于元須(順)帝三年乙亥(1335),昌公祖奉命平烏黎之亂,為流矢所中,歿于王事,乃送靈柩回太原安葬,行至(元田)西山鋪途中,繩子突斷,靈柩墜地,經(jīng)三續(xù)三斷,故停柩于此。又名棲喪鋪。請巫占卜,意及昌公不愿回原籍,愿安葬于此。于是測定朝陽山腰(今三座村后泥壩)為昌公安息之所,其譚氏亦墓于斯。迄今近七百年,傳代二十余世。”
民國《桐梓縣志·土官》載:“又按《心齋隨筆》載:唐時入播七姓,……之后當亦世為土官,今無考矣。縣中令狐、成姓最蕃。即其后裔采冊:唐僖宗……成展敕封中軍右護衛(wèi)將軍,總領(lǐng)鎮(zhèn)戎侯,平播奏凱旋師。其后裔成昌,在元時敕封平播參軍,追封奉議大夫,賜剳安居。子成俊襲職,籍管提調(diào)重慶播州等處地方。三世成嗣宗襲職管軍,升授同知都勻軍民府司馬大夫,又授云騎尉,升奉議大夫。其墓俱在澗壩村,子孫世居,其官稱不可曉。”此即成氏于分封后,返回原籍,四百年后,后裔再度奉命入播,再度立功受封于桐境,遂為土司。
令狐姓:《令狐氏續(xù)修譜志》及《令狐氏史話》載:“公元876年即唐僖宗乾符三年,令狐頡第四十九代嗣孫令狐滈,官拜左護衛(wèi)將軍,偕同楊端、成展、安增、鄭畋、羅榮、駱世華等七將軍領(lǐng)兵入播,,奮戰(zhàn)六年平服南詔后,官拜左護衛(wèi)將軍,鎮(zhèn)撫播地。后加封為西川節(jié)度使,世襲相傳,并奉旨永鎮(zhèn)邊陲。令狐滈歿后,國葬于閬州(今四川閬中縣),其子令狐振襲爵,任左護衛(wèi)將軍,鎮(zhèn)守葫蘆關(guān)等關(guān)隘。”
“第六十五世(令狐)元,字維新,配謝、李氏子益、武。(注:明太祖時即公元1368——1398年期間,四川閬中人,令狐元任鎮(zhèn)殿將軍、義勇侯,監(jiān)管糧餉,督軍事。時年七十多歲,率子益、孫彪,平亂入播。益襲父職。武回山西原籍猗氏縣承宗祀。)……令狐元……率子益、孫彪,平溱、播二州,大戰(zhàn)捷陣溪,智奪鼎山城,功成留守,鎮(zhèn)撫播地。”“……智誅蠻僧,安撫余眾,逆者逐于不毛之境。令狐元三代獲功,受賜永鎮(zhèn)邊陲。其子孫世承祖業(yè),后世居川黔滇三省,尤以黔北桐邑為多。”“子益孫彪俱世襲,曾孫昌官封宣慰使司宣慰使,兼管軍民事。生八子,欽、鑒、鏡、鐘、錫、銓、鏞、鋼。迄今一、二、三、五房仍居原籍(桐梓)”“元、益、彪、昌四代祖墓葬蒿芝壩團圓堡(即今桐梓縣城南三里舊城坡南側(cè))。”此即令狐氏入播分封升遷、再入播、再受封、定居桐邑并傳承至今的歷程。
民國《桐梓縣志·土官》載:“鼎山城土官 (黃志)明初明玉珍據(jù)有蜀地,遣鐵頭和尚前來鼎山爭據(jù)縣城。相傳,鐵頭和尚身硬如鐵,槍刀難傷,土官令狐氏知其不可力爭,揚為歡迎,陰懷毒計,一日酒后,餂以甘言。和尚自言,惟喉下難逃武器。令狐土官遂醉而殺之。據(jù)此令狐氏亦任鼎山土官。特缺其名,無由參考。又蘆里仙鳳山寶藏寺鐘上鑄有‘正都閫楊、管長官令狐、提調(diào)府魯智宗、頭目趙青等施主’,惟魯與趙有名,而楊與令狐只有姓。后書嘉靖三十三年正月吉旦,可知明之中葉桐梓土地仍歸土官管理。”據(jù)前令狐氏家譜所載,其土官即是令狐元及其子孫無疑。
趙姓:《天水趙氏西南總譜》載:“扶歡趙氏遠祖趙貴之八世孫趙贊,于唐德宗建中四年以戶部侍郎遷判度支,同年被李懷光誣劾,貶遷播州司馬,為扶歡趙氏入播始祖。唐僖宗乾符三年,太原楊端平蠻入播,趙贊之六世孫趙開黃應募參贊軍務,因功世襲綦江扶歡長官司,落業(yè)四川綦江扶歡堡。開黃曾孫趙禎,官諱高峰,宋神宗元年登進士第,出任長沙太守,政績卓越。……峰祖年八十,三續(xù)焦氏,生一子名參仰,又名一娃,后復任長沙太守。……參仰生二子,長子外政,為樂山房其后居夜郎劍壩、吼灘、杉木臺等地。次子學政,為西山房,其后居四川綦江扶歡壩。”扶歡壩一支后裔又遷居桐梓夜郎壩,傳承至今。
民國《桐梓縣志·土官》載:“夜郎壩土官 在今夜郎壩,土官墳墓至今尚存。舊傳夜郎壩有太白墳,其實皆前代土司墳也。查墳上碑碣,有絕詩四首,中有“賜姓隨龍,金枝玉葉”等語。惟宋代皇族系屬趙氏。按《宋史·諸蠻傳》大觀二年,木攀首領(lǐng)趙泰以地內(nèi)屬,或者賜姓于宋,世為土官歟。且《何志》稱,趙泰墓在夜郎壩鳳凰閣下,亦足互證。又據(jù)《何志·寺觀門》,夜郎顯靈廟系明時敕建有祀土官趙二司趙五司等語。據(jù)以上諸說,唐宋以來夜郎壩土官系屬趙姓,但名滅不傳,無由參考。又趙氏家譜,其先祖趙世祿任明代土司官。”《志》《譜》兩相對應,至少可以證明趙氏族人從宋代起,即在扶歡和夜郎兩地長期擔任土官(扶歡一地曾長期隸于桐梓縣,)。
王姓:《太原王氏》載:“……元開祖字民康,室馬氏,宣德初,因大敗云貴叛逆,戰(zhàn)陣有功,正德四年己未(1439)授渝州提督總?cè)帧Uy(tǒng)五年,為平荊州(今赤水土城)蠻夷之亂,公奉命率八卦(?或為封)南征。至天順二年(1458)加封奏凱將軍,克定留守播州仁懷,擇地小溪里官墳壩,又名王村。后落業(yè)桐梓縣桑園壩(今三元壩),是為吾族入桐始祖。元開公生九子,即乾、坎、艮、震、巽、離、坤兌、晟是也。元開祖以戰(zhàn)功起自陜西省周至縣八甲里巫壩黃板橋……因之入播,上諭鎮(zhèn)守各地,分承宣慰世襲掌邊,略地承糧受丈,各經(jīng)數(shù)十里,各房分鎮(zhèn)各地相厥攸居。”“成化元年(1465),元開公正寢桑元壩,葬于水龍巖。……故祀公為入黔始祖。公生九子……三子禮字艮齋,配李氏生良恭,配劉氏生輔、佑二祖,分承宣慰世襲掌邊,駐節(jié)柜巖,其子孫落業(yè)桑元新站。”
張姓:《張氏族譜》載:“張之先自……今北直廣平府清河縣,此清河郡之由來也。后遷江西吉安,再遷楚北麻城。至統(tǒng)、總二祖,因避紅巾,潛奔巴蜀,派衍榮、華、富、貴、金、玉、滿、堂八房,聚處五世,各分東西。……如儂一支,榮祖分派由璧山入播。張燁始(任)武驤衛(wèi)。至嘉靖元年,播州宣慰司楊鑒,撥黃平頭目移立松坎驛。伯曾祖張涌授安撫司。十四年,曾祖洵繼司位。……傳祖紹宗及父燭。及應龍肆虐……堂叔爐時為草塘頭目,從總兵馬孔英入南川,陷陣桑木關(guān)。父燭從總兵劉綎,三溪交鋒……父陷陣戰(zhàn)歿(于婁山關(guān)),漢、土官兵暴骨無算,自此司衛(wèi)俱亡。此老譜之所以不留,人丁之所以僅存者也。后貴州苗叛,……燭子張承胤為總兵,戊午(萬歷四十六年1618)四月胤歿于王事。秋七月上詔,為死事總兵官賜名旌忠,加祭三壇。令禮官議謚,云嗣無傳。榮宗亦無傳,嗣亦無傳。此入播之長房休矣。”《嘉靖四十二年一月廿八日立分關(guān)遺囑 父張紹宗》稱:“……祖父由璧山入播,業(yè)于松坎,世授朝廷安撫司。……以燭繼,受管地方,上抵三元壩王應界,下抵鑼鼓池綦貴芳界,橫抵魟頭(原譜闕二字)祖父遺置田土山場人民。”
又,《趙氏家譜》載:“明天順成化時,一世祖伯善住播川驛,在張長官衙內(nèi)任教讀,其子清生隨父讀書。張長官見其聰穎,以女妻之。稱婚媾焉。據(jù)此則播川土官多系名族,惜代遠而名無考,難詳顛末。去播川驛四里有地名官家灣(未設(shè)流官以前,惟土官可稱官家)想亦當時土官別院云。”民國《桐梓縣志·土官》亦有此載。
民國《桐梓縣志·土官》載:“松坎沙灣土官 (桐筌)考沙灣水堰為元時張長官所開。而張氏家譜乃謂松坎安撫司張燭來于明時。豈諱其土官而飾為宣撫乎?況燭既籍松坎,即為楊酋所屬,家譜又謂死于征播之難。豈元時長官一人,明時安撫又一人耶?蓋松坎當入川驛路,當未設(shè)安邊同知之先,官斯地者大率皆土人而已。”
婁姓:《續(xù)修婁氏家史序》載:然我婁氏因何而居斯土?查譜,天福之孫凌云之子長殿輝、次殿揚,我祖殿邦行三,受總?cè)种殻?zhèn)江南徐州沛縣,同山西太原楊端將軍討南詔。唐乾符四年平播后,楊端封播疆侯,殿邦祖開拔牂牁關(guān)險有功(高巖山黑神埡,即后婁山關(guān)),奉旨敕為夜郎邊副土司侯,裂播地之壤接綦南者五百里之地,名曰婁化里,以為世守封邑,代襲其職。遵義與桐梓連界地名高巖山黑神埡,殿邦祖守此關(guān),生一子名珊,故曰婁珊山。珊祖十六歲即膂力過人,與梁宗理同為守關(guān)副將,故有婁山梁關(guān)之說,后名婁山關(guān)。接著,珊祖繼續(xù)討南詔,平安順后升安順提督,遂居安順普定縣,歷唐末五代宋元明約五百年。至明洪武七年,華國祖自安順歸桐梓,明廷仍敕華國祖世襲殿邦祖之職。然上婁化里已屬他人,僅得下婁化里——獅溪、水壩塘、羊磴、及綦江、南川縣境之地而已。……世守封疆。”
《婁氏家乘敘略》(明世宗乙卯科舉人嗣孫婁麟于焚經(jīng)草堂)載:“……至唐乾符四年,天福之孫凌云之子長殿輝、次殿揚,我祖殿邦行三,受總?cè)种殻?zhèn)守江南徐州沛縣,與大將軍楊征蠻入播。而蠻酋授首沒族。旨下以楊封為播疆侯,以慰苗民之心。加封宣勞。又以殿邦祖開拔牂牁關(guān)險有功,奉旨敕為夜郎邊副土司侯,裂播地之壤接綦南者五百里,名歸化司,以為世守封邑,永為司鎮(zhèn),代襲其職。……生一子名珊,扼守黑神埡,取名婁山關(guān),與梁宗理同為守關(guān)副將。后任安順提督。”
民國《桐梓縣志·土官》載:“歸化司土官 在今婁里水壩塘。據(jù)婁氏族譜云,其先婁殿邦從楊端引兵攻取高砦山黑神埡,生子婁珊,繼守其地,更名婁山關(guān),以記功勛,世襲歸化長官司職。至明萬歷庚子改土歸流,稱曰婁化里。謂是里皆開化于婁家也。至今附近有官倉壩,即官家立倉之地。有城隍廟,即歸化司之城隍也。是為歸化司設(shè)土官之始。”
梁姓:《梁氏族譜》<老譜原序>載:“……而等天祖家聲丕振,七世則成鸞祖入川落籍。我祖宗理,忠勇著于樓山關(guān),歿葬黑沙壩。越一世,遷南川箐溪溝,越二世,復移我桐梓下壩。嗣是而瓜瓞繁昌,蘭牙迭出。……”
《梁氏族譜》載:“據(jù)婁梁二姓族譜記載:唐僖宗乾符三年,(梁)等天祖之九世孫梁宗理同郎舅婁殿邦同為副將,奉旨隨大將軍楊端入播,駐守現(xiàn)遵桐邊界之高巖山黑神埡。其后殿邦之子婁珊、宗理之子梁關(guān)繼承父業(yè),鎮(zhèn)守黑神埡。再后婁珊梁關(guān)奉命南征,在安順一帶立業(yè)。黑神埡一帶百姓懷念與婁珊梁關(guān)駐軍的魚水之情,遂將黑神埡更名為婁珊關(guān),后稱之為婁山關(guān)。”
民國《桐梓縣志·土官》載:“又按續(xù)修通志采冊:有唐自宣懿來,南詔迭陷播州。逮僖宗乾符三年,太原楊端應募率令狐、成、趙、婁、梁、韋、謝七族復之。朝命世有其地,遂仿分封之制,以隨征之有功者分司其土,仍命世襲。后遂名之曰土司官。”(韋謝二族未封于今桐梓縣境)
又按于凖《請廣舉貢疏》云:“貴州土官,世系皆楚豫秦晉之人。時因有功分封襲職世守其地,并非本地之土苗也。其子孫族屬,原系漢人,自應照漢人之例,一體考試舉貢,俾圖上進等語。邱《志》混列苗族。詎知苗族酋長稱為夷目,而土官則在未改流之先,以其本地漢人充任之,或世襲之。如所謂土知府土同知土知縣土縣丞,各職銜名稱不一,通謂之曰土官云。”
此即為桐梓縣境的有名有姓有譜錄有志載的土司土官存在的狀況。基本上可以反映出今桐梓縣境歷史上的土司土官的面貌。此外,尚有所謂陳頭箐土官、新站土司城、銅佛壩土官、司土壩土官、石門隘土官、溱溪、涪洞等處土官等等,只因代遠年湮,檔冊無存,其姓氏、籍貫、職銜、任免時間、傳承世系、所轄疆域等等,均全無記錄,又無旁證,僅有歷代方志抄錄輾轉(zhuǎn),愈漸渺茫。是以無法考證,無以確認,無奈只有付諸闕如矣。
至于而今在桐的若干大姓氏族,如金、傅、李、胡、蘇、茍、鄧、周、陳、程等等,則全系元明清民國時期以各種因由移民入境,均從未任過土官土司之類職銜。
《遵義府志》云:“唐蒙諭夜郎侯多同,約置吏,使子孫為令,西南始郡縣焉。而蠻夷王侯君長,相承不廢,有丞,比郡縣,即后之土官也。遵義在漢以夜郎旁小邑為縣,其時必有如漏臥、鉤町侯、苴蘭君長比者,特史未之及耳。自唐末歸楊氏,統(tǒng)諸姓八百余年,宋中葉間設(shè)州、軍未聞有流官及播、珍、溱者,其皆土人為之可知。元之宣撫、招討、萬戶,明之宣慰、安撫長官,亦不出數(shù)姓。…… ”
《貴州通志·土司土官志》引趙翼《簷曝雜記》云:“凡土官之于土民,其主仆之分最嚴。蓋自祖宗千百年以來,官常為主,民常為仆,故其視土官休戚相關(guān),直如發(fā)乎天性,而無可解免者。土官虐使土民,非常法。所生女有姿色,本官輒喚入,不聽嫁,不敢字人也。有事控于本官,本官或判不公,負冤者惟私向老土官墓上痛哭,雖有官轄土司,不敢上訴也。貴西之水西,本朝初年已改流矣,而四十八支子孫為頭目如故。凡有征傜,必使頭目簽派,輒頃刻集事,流官號令不如頭目之傳呼也。倮人見頭目答語必跪,進食必跪,甚至捧盥水亦跪。頭目或有事,但殺一雞瀝血于酒,使各飲之,則生死惟命。余在貴西,嘗訊安氏頭目爭田事,左證皆其所屬,倮人爭奉頭目所約,雖加以三木無改語。至刑訊,頭目已吐實,諸倮猶目相視,不敢言,轉(zhuǎn)令頭目諭之,乃定讞。”
《貴州通志·土司土官志》云:“《志》云:土司之職類于封建。其先世皆有功德于民,懋賞酬庸,始食其報,其保世滋大,亦非倖獲。惟封雖成,為國紀綱法度皆凜王朝,故日進于文化,土司則多取羈縻,竟存放任。如太公之洽治齊,簡其禮,從其俗。朝廷不事苛求,但其地皆邊系,人盡苗蠻,非有變之道,即當為夷所變,大較然也。……蓋其流積者厚,用能變夷,而不變于夷也。今者土職已罷,然其溯其祖宗,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其勤勞有如在目前者,故為論次如左。”
綜上所述,桐梓境內(nèi)歷史上的土司土官,和云貴川大多數(shù)地區(qū)的土司土官有所不同。桐梓境內(nèi)的土司土官,盡管也是朝廷賜命,家族統(tǒng)治,世襲罔替的,但都是由漢人奉朝廷旨意,從外地率兵進駐該地,因戰(zhàn)功獲得朝廷獎賞,奉旨將族人由原籍遷居該地,“世守其地,永鎮(zhèn)邊夷”的。并非當?shù)赝林袆荽笞灞姡畹刈孕郏晕淞U充地盤,迫使朝廷承認其所索地位和需求,朝廷往往也因國力不逮,鞭長莫及,有限度的降詔“從之”,以示“恩寵’,視作”羈縻”。對于這樣的土司,只要一有機會,朝廷就將毫不猶疑的予以血腥鎮(zhèn)壓,奪回失地。而桐梓的土司土官全屬朝廷任命,以朝廷的名義進行統(tǒng)治,與當?shù)鼐用竦年P(guān)系是官對民、族長對族人的關(guān)系。絕非奴隸主與奴隸那樣的人身依附關(guān)系。土官與族長對屬下居民和族人并無生殺予奪,隨意買賣贈與的權(quán)力。而且,一旦土官犯了朝廷法度,或沒有歸降新建立的王朝,其職司和權(quán)力就會被褫奪,將不再存在。桐梓境內(nèi)的土司土官,設(shè)置較晚,疆域較小,勢力有限,且多為隨著朝代的更迭,歷史的變遷,漸漸自行消亡了,從未出現(xiàn)過舉兵反叛朝廷的情況。因此,稱桐梓歷史上存在過的這種現(xiàn)象為土司,并不準確和貼切。我認為應當直接稱為土官更為恰當。實質(zhì)上,桐梓一縣的土司土官,是屬于封建制度下的羈縻建制,且出現(xiàn)較晚,延續(xù)較短,勢力較弱,實管區(qū)域較狹,與朝廷關(guān)系更為密切,與民間關(guān)系更為松散,迥然有別于其他一些地方存在過的奴隸制度下的土司土官。僅從民國《桐梓縣志》只設(shè)<土官>志,而僅將土司列于其下的編纂方法,也可以看出昔日志界前輩對此的態(tài)度和嚴謹?shù)闹螌W精神。
參考文獻:
《貴州通志·土司志》 《史記》 《漢書》 《后漢書》
《舊唐書》 《新唐書》 《遵義府志》 《續(xù)遵義府志》
《平播全書》(李化龍著)
《桐梓縣志》(1930年版)猶海龍 侯樹濤 趙元雋編
《桐梓縣志》(1997年版)胡大宇主編
《桐梓歷代文存》(2004年版)胡大宇主編
《播州楊氏族史》(2000年版)楊金鰲主編
《關(guān)西楊氏族譜》 《關(guān)西楊氏宗譜》(楊昌智主編1997年版)
《令狐氏史話》令狐昌淮匯編(2007年版)
《令狐氏增修譜志》(令狐世強編1988年版)
《婁氏家譜》(1988年版) 《梁氏族譜》(戊辰季春版)
《梁氏族譜》(梁隆炎 梁后火編2006年版)
《追苗安漢紀實》(胡緒六校點胡周文) 《金氏族譜》
《桐梓傅氏宗譜》(傅伯能傅輔坤編修2008年版)
《太原王氏》<貴州桐梓后箐家乘 >(王光德等編1997年版)
《張氏族譜》 《成氏家史》(成佑賢主編2001年版)
《天水內(nèi)江魁山趙氏仲生祖房族譜》(趙光華主編2004年版)
《天水趙氏西南總譜》(趙用書主編2005年版)《猶氏族譜》
《程氏家乘》(程緒攀編2002年版) 《黃氏宗譜》(1994年版)
《舒氏宗譜.》(舒楚泉等編1999年版)《蘇氏族譜》(2003年版)
主題詞:桐梓 土司土官 存在 性質(zhì) 研究
在人類歷史方面,桐梓一地,有著許許多多未解之謎,至今未能破解。譬如,考古研究確定,二十多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就有人類活動乃至用火的遺跡。可是其后,舊石器時期的“桐梓人”,就好像在地球上蒸發(fā)了似的,居然二十多萬年不見蹤影。人不見人,墓不見墓,毫無蹤跡。直至兩萬年前,才又在縣城郊的馬鞍山偶現(xiàn)尊容。隨即,又消失在莽莽野山之中幾達兩萬年。僅僅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貞觀年間,始在今桐梓縣境置了個夜郎縣,就此,歷史學界的歷代專家們還爭論不已,這個縣置于何處,迄今尚無定論。據(jù)說貶了個詩仙李白來夜郎流放,有說來了有說沒來,還輩輩代代吵個不休。不管如何,在這塊地方,總算又有了人的跡象。但是直到如今,除了縣名和李白的流放,中國歷史上關(guān)于這塊地方仍是一片空白。這個夜郎縣置于何處,管轄凡幾,人為何種,數(shù)有幾多,官為何銜,姓甚名誰,等等等等,舉凡一切封建行政建制所應有的一切,竟然正史、野史、方志全無記載,一片空白,除了傳說還是傳說。即令縣境方志偶有涉及,也難辭牽強附會之咎。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硬要說屬于有史料價值的文字實物記載,實在說,今存最早的只能首推元代元統(tǒng)元年癸酉(1333)張長官開修松坎堰的摩崖了。可是這迄今僅七百來年的古跡,對于有二十多萬年古人類歷史的桐梓,對于有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的神州古國來說,這點歷史未免也太短了吧。而作為人類活動歷史特別重要的佐證之一的墓葬考古,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今,貴州、重慶等省市博物館考古工作者,在桐梓縣境內(nèi)歷五十多年的考古發(fā)掘,發(fā)掘清理了數(shù)十座宋墓,獲得了大量有重要意義的豐富成果。但是迄今為止,卻從未發(fā)現(xiàn)過除清代宋代之外的任何墓葬。這就奇了。文字的歷史可以毀于兵燹水火,用泥土石頭修之唯恐不牢固的墓葬,卻不是可以全部頃刻之間消失于一旦的。就算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前都是自生自滅,那么,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前四千年里,周遭都有人群在生產(chǎn)生活,不可能就桐梓這塊地方?jīng)]有人煙吧。既有人群,就不可能不死人不埋人吧。為什么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秦漢隋唐,乃至元明,幾千年的這么多朝代都不見墓葬呢?這樣整整齊齊的歷史斷層,不是太有點離奇了嗎?!
所以我認為桐梓一縣的歷史還大有研究的廣闊疆域,值得我們?yōu)橹畩^斗。
僅就桐梓一縣的土司與土官,自古已有之。但于此的研究,卻長期以來幾乎是空白。實感遺憾。本文試圖就此做一探索,以求教于方家。
經(jīng)余多年探究,感覺桐梓一縣的土司土官,似與他地甚是不同。其特點為出現(xiàn)晚,轄地窄,勢力弱,延續(xù)短,以漢族為主體,均為外地奉旨遷入,以戰(zhàn)功受朝廷封賞,奉朝廷為正統(tǒng),以朝廷的名義統(tǒng)治轄地,與轄地居民的關(guān)系乃官與民、族長與族人的關(guān)系,等等。與其說是土司,還不如稱其為朝廷封贈的羈縻建制的世襲土官,更為確切。詳見于后:
一、唐代置夜郎縣以前,今桐梓縣境無土司及土官
經(jīng)本人長期反復搜尋和研究,至今尚未發(fā)現(xiàn),今桐梓縣境內(nèi)在唐置夜郎縣以前,有過土司和土官設(shè)置及存在過的確鑿證據(jù)和文字記載。因此,在沒有新的證據(jù)出現(xiàn)的情況下,似可以認為,在唐代設(shè)置夜郎縣以前,今桐梓縣域內(nèi),沒有土司和土官的存在。
二、置夜郎縣至建播州期間未見土司土官及流官之設(shè)置
在唐代太宗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壬寅,下同)置珍州夜郎郡下設(shè)夜郎縣,至唐僖宗乾符三年(876,丙申)朝廷遣楊端復播州,并世襲其守的234年之中,今桐梓境內(nèi)亦未見有關(guān)于土司土官的文字記載和實物佐證。同理,也可以認為,在此期間,桐梓境內(nèi)仍然沒有土司土官的存在。
三、置播州后桐梓縣境長期未見土司土官及流官之設(shè)置
在播州的前期,雖然因為戰(zhàn)功,朝廷封賞了若干的功臣官職并敕其遷族人居播地“世襲其守,永鎮(zhèn)邊夷。”但是實際上,分封于桐梓境內(nèi)的幾位楊端屬下的重要部將,都幾乎是在封賞的同時,因朝廷調(diào)用和自返原籍而離開了今桐梓縣境,實質(zhì)上并未赴其職守。(此情以下將詳述之)所以,播州前期的兩百多年間,今桐梓境內(nèi)依舊沒有土司土官的直接存在。只是籠統(tǒng)地分別歸屬于南邊的播州、北邊的珍州、溱州所屬的帶水、夜郎、溱溪、榮懿、扶歡等縣。只有縣境南部蒙山以南的地區(qū)才屬于播州土司楊氏土官的轄區(qū)。
四、宋元間始有土司土官設(shè)置
實際上,在今桐梓縣境內(nèi),進入正史的關(guān)于土司土官而又和縣境直接相關(guān)的歷史記載,最早的恐怕就只有下述兩條了:
《貴州通志·土司土民志》載:“真州副長官駱氏 《宋史·徽宗紀》大觀元年(1107),涪州夷駱世華駱文貴內(nèi)附。二年六月乙酉以涪夷地為珍州。《地理志》珍州下,大觀二年,大駱解上下族帥獻其地,復建為珍州。《諸蠻傳》高州蠻下亦云:大觀二年,有駱解上下族納土,復以珍州名是,是真州之駱,出世華、文貴無疑。”上下駱解,即今之桐梓縣與正安縣接壤處的黃連鄉(xiāng)的上駱解(今已訛稱為上螺蟹)下駱解(今已訛稱為下螺蟹)兩地,該鄉(xiāng)該地長期以來一直屬桐梓縣管轄。迄今兩縣接壤處駱姓居民甚多。
“珍州田氏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七月,珍州刺史田景遷(“遷”有作“千”、“仙”、“平”者,待考)內(nèi)附。(太祖)開寶元年(968),珍州刺史田景遷言:本州連歲災沴,乞改為高州,從之。(考《宋史·高州蠻》云:高州蠻,故夜郎也,在涪州西南。宋初,其酋田景遷以地內(nèi)附,賜名珍州,拜為刺史,以地多火災請易(朝廷允準改名高州,時稱西高州)。今年(徽宗)(大觀二年1108)有駱解上下族納土,因復以珍州名云。”
這是今桐梓境內(nèi)土司土民存在史實中,最早、最準確、最完整的正史記載。這足以證明今桐梓境內(nèi)自宋朝始有土司土官。只是而今的上下駱解僅有兩個小小的自然村落孑遺在今桐梓境內(nèi),遙想千年前,駱氏兩土酋內(nèi)附時,所納之土定當不止于此,許應包括今正安、綏陽、道真和桐梓四縣的相當大的一片地域,否則,朝廷豈肯以一彈丸之地,在已廢多年后復以珍州為名,并封其為副長官,后改稱真州副長官。
在今桐梓縣境內(nèi),川渝黔交通重鎮(zhèn)松坎場,有一處史志學界公認的古跡:貴州省境內(nèi)僅次于遵義縣大水田的,建筑最早的人工水利工程——松坎堰。在該堰中部一側(cè)懸崖之上,鐫刻著一通摩崖,上書:“大元歲癸酉張長官開修此水元統(tǒng)元年記”。此乃今桐梓縣境內(nèi)于元代即有土司土官的鐵證。這里的文字和實物都明白無誤地記述了,元代有張姓長官曾經(jīng)鎮(zhèn)守此地,并開修了松坎堰,“陂爬抓溪之水,沿場后石壁三里而入沙灣之田,右沿馬鞍山而入黎氏壩之田。……溉田多畝。”雖然,至今我們尚未能考察到該張長官的名諱、職銜、何方人氏、任免時間等等,但有幾點則是明確的,即張長官確有其人,張長官開修松坎堰確有其事,摩崖猶存石壁,堰水依舊溉田,民眾還在受益,人心依然思張。
“《遵義府志》云:按《元史·地理志》,八番順元蠻夷官,后有管番民總管。其屬諸等處注云,各設(shè)蠻夷軍民長官,播州軍民安撫司所屬當亦然。史載府一,等處十九,不稱等處十二,大率皆有土官,今其地且半不可考矣。……曰:溱洞涪洞等處,桐梓縣郭外有溱溪,有方家洞,水暗達涪州,即其地。……據(jù)此則桐梓之有土官固不殊于各等處矣。”(末句見民國《桐梓縣志·土官》)
此外,根據(jù)家族譜志記載,自元朝起,陸續(xù)又有些來自中原的豪雄大戶,奉朝廷旨意率兵入播,以戰(zhàn)功分封為“世襲其守,永鎮(zhèn)邊夷”的土司土官,其中就包括再次入播的令狐、成、婁、梁、趙等大族。
五、桐梓縣境存在過的土司土官
在桐梓縣境內(nèi),很久以來就流傳著“成、胡(在桐梓方言中,通稱令狐為hu)、楊、趙、王、張”的口訣,以前沒做深究,天然以為就是藉此通稱桐梓的大族,但又不明白,為什么有些人丁興旺分布亦廣,并不亞于上述六姓的大族又不在其內(nèi)。近來反復研究之下,方才弄清楚這就是土官土司和其他氏族的界限。僅僅是沒有包括下婁化里的婁、梁二姓而已。這六姓就是早年的上婁化里的六姓土司土官。其時上下婁化里幾乎就是今桐梓縣全境。所以,可以認為,在土司土官全盛時期,桐梓的土司土官就是上婁化里的成、令狐、楊、趙、王、張和下婁化里的婁、梁八姓。至于其他久居桐梓的大大小小的氏族,則是在不同年代以不同的原因,先后從外地遷入桐境。以至于今日之桐境,六十八萬人口中,早已無一本來意義上的土著、原住民了。關(guān)于這一點,雖然史無明載,但根據(jù)現(xiàn)有方志及各姓族譜所載,即可互相佐證之。僅引述于后:
《貴州通志·土司土官志》引《甕安縣志》云:“會南詔陷播州,久弗能平。(唐)僖宗乾符二年(875),下詔募(驍)勇士,將兵討之。太原楊端應募,帥其鄉(xiāng)人令狐、成、趙、猶、婁、梁、韋、謝八族復之,(猶)崇義其一也。”令狐、成、趙、婁、梁五姓封于今桐梓境,以歸化司名之,隸于楊氏播州。但事實上,該五姓以各種原因均未就任,又幾乎都是至元代中期,才又以各種因由再度入桐境定居并仍任土司。猶崇義“封于甕水”“設(shè)司江界河”。其后一支遷桐梓元田壩,五世孫猶道明中進士在朝廷供職,歿后葬于桐梓元田壩,其地有猶道明故宅讀書處及其墓。(《猶氏族譜》)
其中,楊氏因其統(tǒng)轄全播,族人世代散居于播州各地,繁衍生息,為當然之義,且以其貴族身份行土司之權(quán)也是必然,這一點毋庸置疑。而其他五姓則情況各別。此下將詳述之:
民國《桐梓縣志·土官》載:“然而,當日桐梓,仍舊夜郎。時隸播時隸珍時隸渝之南平軍,播有宣慰宣撫安撫各土官,……惟桐梓由州而縣由縣而驛,上而長官下而把目土舍,未必不如真州之鄭氏葛孫后裔、駱氏世華文貴,仁懷之袁鐤可以確定其地確指其人者。特以年湮代遠方策無存,僅據(jù)父老之傳聞,鄉(xiāng)里之遺跡,土官原委祗得大概而已。”
成姓:《成氏家史》載:“唐僖宗乾符二(應為三)年,帝命我四十五世祖展公率師(十四姓)諸公入播,平南蠻反叛,奮戰(zhàn)六年,平定南詔,帝命平南諸將永鎮(zhèn)邊夷。而我展祖仍返原籍山西太原,又傳二十余代,歷時四百春秋。至元太祖十六年己卯歲(1280),因古夜郎即川黔地有鐵頭僧誘惑諸夷作亂,帝命我昌公祖率師平播,力戰(zhàn)數(shù)月,敗鐵僧于鼎山城。播地平定捷報傳京,元帝加封昌公祖太尉平播大將軍,都戎指揮使,賜地夜郎里溱水澗壩(今三座寺上壩一帶),領(lǐng)照為業(yè),定居至今。”
“于元須(順)帝三年乙亥(1335),昌公祖奉命平烏黎之亂,為流矢所中,歿于王事,乃送靈柩回太原安葬,行至(元田)西山鋪途中,繩子突斷,靈柩墜地,經(jīng)三續(xù)三斷,故停柩于此。又名棲喪鋪。請巫占卜,意及昌公不愿回原籍,愿安葬于此。于是測定朝陽山腰(今三座村后泥壩)為昌公安息之所,其譚氏亦墓于斯。迄今近七百年,傳代二十余世。”
民國《桐梓縣志·土官》載:“又按《心齋隨筆》載:唐時入播七姓,……之后當亦世為土官,今無考矣。縣中令狐、成姓最蕃。即其后裔采冊:唐僖宗……成展敕封中軍右護衛(wèi)將軍,總領(lǐng)鎮(zhèn)戎侯,平播奏凱旋師。其后裔成昌,在元時敕封平播參軍,追封奉議大夫,賜剳安居。子成俊襲職,籍管提調(diào)重慶播州等處地方。三世成嗣宗襲職管軍,升授同知都勻軍民府司馬大夫,又授云騎尉,升奉議大夫。其墓俱在澗壩村,子孫世居,其官稱不可曉。”此即成氏于分封后,返回原籍,四百年后,后裔再度奉命入播,再度立功受封于桐境,遂為土司。
令狐姓:《令狐氏續(xù)修譜志》及《令狐氏史話》載:“公元876年即唐僖宗乾符三年,令狐頡第四十九代嗣孫令狐滈,官拜左護衛(wèi)將軍,偕同楊端、成展、安增、鄭畋、羅榮、駱世華等七將軍領(lǐng)兵入播,,奮戰(zhàn)六年平服南詔后,官拜左護衛(wèi)將軍,鎮(zhèn)撫播地。后加封為西川節(jié)度使,世襲相傳,并奉旨永鎮(zhèn)邊陲。令狐滈歿后,國葬于閬州(今四川閬中縣),其子令狐振襲爵,任左護衛(wèi)將軍,鎮(zhèn)守葫蘆關(guān)等關(guān)隘。”
“第六十五世(令狐)元,字維新,配謝、李氏子益、武。(注:明太祖時即公元1368——1398年期間,四川閬中人,令狐元任鎮(zhèn)殿將軍、義勇侯,監(jiān)管糧餉,督軍事。時年七十多歲,率子益、孫彪,平亂入播。益襲父職。武回山西原籍猗氏縣承宗祀。)……令狐元……率子益、孫彪,平溱、播二州,大戰(zhàn)捷陣溪,智奪鼎山城,功成留守,鎮(zhèn)撫播地。”“……智誅蠻僧,安撫余眾,逆者逐于不毛之境。令狐元三代獲功,受賜永鎮(zhèn)邊陲。其子孫世承祖業(yè),后世居川黔滇三省,尤以黔北桐邑為多。”“子益孫彪俱世襲,曾孫昌官封宣慰使司宣慰使,兼管軍民事。生八子,欽、鑒、鏡、鐘、錫、銓、鏞、鋼。迄今一、二、三、五房仍居原籍(桐梓)”“元、益、彪、昌四代祖墓葬蒿芝壩團圓堡(即今桐梓縣城南三里舊城坡南側(cè))。”此即令狐氏入播分封升遷、再入播、再受封、定居桐邑并傳承至今的歷程。
民國《桐梓縣志·土官》載:“鼎山城土官 (黃志)明初明玉珍據(jù)有蜀地,遣鐵頭和尚前來鼎山爭據(jù)縣城。相傳,鐵頭和尚身硬如鐵,槍刀難傷,土官令狐氏知其不可力爭,揚為歡迎,陰懷毒計,一日酒后,餂以甘言。和尚自言,惟喉下難逃武器。令狐土官遂醉而殺之。據(jù)此令狐氏亦任鼎山土官。特缺其名,無由參考。又蘆里仙鳳山寶藏寺鐘上鑄有‘正都閫楊、管長官令狐、提調(diào)府魯智宗、頭目趙青等施主’,惟魯與趙有名,而楊與令狐只有姓。后書嘉靖三十三年正月吉旦,可知明之中葉桐梓土地仍歸土官管理。”據(jù)前令狐氏家譜所載,其土官即是令狐元及其子孫無疑。
趙姓:《天水趙氏西南總譜》載:“扶歡趙氏遠祖趙貴之八世孫趙贊,于唐德宗建中四年以戶部侍郎遷判度支,同年被李懷光誣劾,貶遷播州司馬,為扶歡趙氏入播始祖。唐僖宗乾符三年,太原楊端平蠻入播,趙贊之六世孫趙開黃應募參贊軍務,因功世襲綦江扶歡長官司,落業(yè)四川綦江扶歡堡。開黃曾孫趙禎,官諱高峰,宋神宗元年登進士第,出任長沙太守,政績卓越。……峰祖年八十,三續(xù)焦氏,生一子名參仰,又名一娃,后復任長沙太守。……參仰生二子,長子外政,為樂山房其后居夜郎劍壩、吼灘、杉木臺等地。次子學政,為西山房,其后居四川綦江扶歡壩。”扶歡壩一支后裔又遷居桐梓夜郎壩,傳承至今。
民國《桐梓縣志·土官》載:“夜郎壩土官 在今夜郎壩,土官墳墓至今尚存。舊傳夜郎壩有太白墳,其實皆前代土司墳也。查墳上碑碣,有絕詩四首,中有“賜姓隨龍,金枝玉葉”等語。惟宋代皇族系屬趙氏。按《宋史·諸蠻傳》大觀二年,木攀首領(lǐng)趙泰以地內(nèi)屬,或者賜姓于宋,世為土官歟。且《何志》稱,趙泰墓在夜郎壩鳳凰閣下,亦足互證。又據(jù)《何志·寺觀門》,夜郎顯靈廟系明時敕建有祀土官趙二司趙五司等語。據(jù)以上諸說,唐宋以來夜郎壩土官系屬趙姓,但名滅不傳,無由參考。又趙氏家譜,其先祖趙世祿任明代土司官。”《志》《譜》兩相對應,至少可以證明趙氏族人從宋代起,即在扶歡和夜郎兩地長期擔任土官(扶歡一地曾長期隸于桐梓縣,)。
王姓:《太原王氏》載:“……元開祖字民康,室馬氏,宣德初,因大敗云貴叛逆,戰(zhàn)陣有功,正德四年己未(1439)授渝州提督總?cè)帧Uy(tǒng)五年,為平荊州(今赤水土城)蠻夷之亂,公奉命率八卦(?或為封)南征。至天順二年(1458)加封奏凱將軍,克定留守播州仁懷,擇地小溪里官墳壩,又名王村。后落業(yè)桐梓縣桑園壩(今三元壩),是為吾族入桐始祖。元開公生九子,即乾、坎、艮、震、巽、離、坤兌、晟是也。元開祖以戰(zhàn)功起自陜西省周至縣八甲里巫壩黃板橋……因之入播,上諭鎮(zhèn)守各地,分承宣慰世襲掌邊,略地承糧受丈,各經(jīng)數(shù)十里,各房分鎮(zhèn)各地相厥攸居。”“成化元年(1465),元開公正寢桑元壩,葬于水龍巖。……故祀公為入黔始祖。公生九子……三子禮字艮齋,配李氏生良恭,配劉氏生輔、佑二祖,分承宣慰世襲掌邊,駐節(jié)柜巖,其子孫落業(yè)桑元新站。”
張姓:《張氏族譜》載:“張之先自……今北直廣平府清河縣,此清河郡之由來也。后遷江西吉安,再遷楚北麻城。至統(tǒng)、總二祖,因避紅巾,潛奔巴蜀,派衍榮、華、富、貴、金、玉、滿、堂八房,聚處五世,各分東西。……如儂一支,榮祖分派由璧山入播。張燁始(任)武驤衛(wèi)。至嘉靖元年,播州宣慰司楊鑒,撥黃平頭目移立松坎驛。伯曾祖張涌授安撫司。十四年,曾祖洵繼司位。……傳祖紹宗及父燭。及應龍肆虐……堂叔爐時為草塘頭目,從總兵馬孔英入南川,陷陣桑木關(guān)。父燭從總兵劉綎,三溪交鋒……父陷陣戰(zhàn)歿(于婁山關(guān)),漢、土官兵暴骨無算,自此司衛(wèi)俱亡。此老譜之所以不留,人丁之所以僅存者也。后貴州苗叛,……燭子張承胤為總兵,戊午(萬歷四十六年1618)四月胤歿于王事。秋七月上詔,為死事總兵官賜名旌忠,加祭三壇。令禮官議謚,云嗣無傳。榮宗亦無傳,嗣亦無傳。此入播之長房休矣。”《嘉靖四十二年一月廿八日立分關(guān)遺囑 父張紹宗》稱:“……祖父由璧山入播,業(yè)于松坎,世授朝廷安撫司。……以燭繼,受管地方,上抵三元壩王應界,下抵鑼鼓池綦貴芳界,橫抵魟頭(原譜闕二字)祖父遺置田土山場人民。”
又,《趙氏家譜》載:“明天順成化時,一世祖伯善住播川驛,在張長官衙內(nèi)任教讀,其子清生隨父讀書。張長官見其聰穎,以女妻之。稱婚媾焉。據(jù)此則播川土官多系名族,惜代遠而名無考,難詳顛末。去播川驛四里有地名官家灣(未設(shè)流官以前,惟土官可稱官家)想亦當時土官別院云。”民國《桐梓縣志·土官》亦有此載。
民國《桐梓縣志·土官》載:“松坎沙灣土官 (桐筌)考沙灣水堰為元時張長官所開。而張氏家譜乃謂松坎安撫司張燭來于明時。豈諱其土官而飾為宣撫乎?況燭既籍松坎,即為楊酋所屬,家譜又謂死于征播之難。豈元時長官一人,明時安撫又一人耶?蓋松坎當入川驛路,當未設(shè)安邊同知之先,官斯地者大率皆土人而已。”
婁姓:《續(xù)修婁氏家史序》載:然我婁氏因何而居斯土?查譜,天福之孫凌云之子長殿輝、次殿揚,我祖殿邦行三,受總?cè)种殻?zhèn)江南徐州沛縣,同山西太原楊端將軍討南詔。唐乾符四年平播后,楊端封播疆侯,殿邦祖開拔牂牁關(guān)險有功(高巖山黑神埡,即后婁山關(guān)),奉旨敕為夜郎邊副土司侯,裂播地之壤接綦南者五百里之地,名曰婁化里,以為世守封邑,代襲其職。遵義與桐梓連界地名高巖山黑神埡,殿邦祖守此關(guān),生一子名珊,故曰婁珊山。珊祖十六歲即膂力過人,與梁宗理同為守關(guān)副將,故有婁山梁關(guān)之說,后名婁山關(guān)。接著,珊祖繼續(xù)討南詔,平安順后升安順提督,遂居安順普定縣,歷唐末五代宋元明約五百年。至明洪武七年,華國祖自安順歸桐梓,明廷仍敕華國祖世襲殿邦祖之職。然上婁化里已屬他人,僅得下婁化里——獅溪、水壩塘、羊磴、及綦江、南川縣境之地而已。……世守封疆。”
《婁氏家乘敘略》(明世宗乙卯科舉人嗣孫婁麟于焚經(jīng)草堂)載:“……至唐乾符四年,天福之孫凌云之子長殿輝、次殿揚,我祖殿邦行三,受總?cè)种殻?zhèn)守江南徐州沛縣,與大將軍楊征蠻入播。而蠻酋授首沒族。旨下以楊封為播疆侯,以慰苗民之心。加封宣勞。又以殿邦祖開拔牂牁關(guān)險有功,奉旨敕為夜郎邊副土司侯,裂播地之壤接綦南者五百里,名歸化司,以為世守封邑,永為司鎮(zhèn),代襲其職。……生一子名珊,扼守黑神埡,取名婁山關(guān),與梁宗理同為守關(guān)副將。后任安順提督。”
民國《桐梓縣志·土官》載:“歸化司土官 在今婁里水壩塘。據(jù)婁氏族譜云,其先婁殿邦從楊端引兵攻取高砦山黑神埡,生子婁珊,繼守其地,更名婁山關(guān),以記功勛,世襲歸化長官司職。至明萬歷庚子改土歸流,稱曰婁化里。謂是里皆開化于婁家也。至今附近有官倉壩,即官家立倉之地。有城隍廟,即歸化司之城隍也。是為歸化司設(shè)土官之始。”
梁姓:《梁氏族譜》<老譜原序>載:“……而等天祖家聲丕振,七世則成鸞祖入川落籍。我祖宗理,忠勇著于樓山關(guān),歿葬黑沙壩。越一世,遷南川箐溪溝,越二世,復移我桐梓下壩。嗣是而瓜瓞繁昌,蘭牙迭出。……”
《梁氏族譜》載:“據(jù)婁梁二姓族譜記載:唐僖宗乾符三年,(梁)等天祖之九世孫梁宗理同郎舅婁殿邦同為副將,奉旨隨大將軍楊端入播,駐守現(xiàn)遵桐邊界之高巖山黑神埡。其后殿邦之子婁珊、宗理之子梁關(guān)繼承父業(yè),鎮(zhèn)守黑神埡。再后婁珊梁關(guān)奉命南征,在安順一帶立業(yè)。黑神埡一帶百姓懷念與婁珊梁關(guān)駐軍的魚水之情,遂將黑神埡更名為婁珊關(guān),后稱之為婁山關(guān)。”
民國《桐梓縣志·土官》載:“又按續(xù)修通志采冊:有唐自宣懿來,南詔迭陷播州。逮僖宗乾符三年,太原楊端應募率令狐、成、趙、婁、梁、韋、謝七族復之。朝命世有其地,遂仿分封之制,以隨征之有功者分司其土,仍命世襲。后遂名之曰土司官。”(韋謝二族未封于今桐梓縣境)
又按于凖《請廣舉貢疏》云:“貴州土官,世系皆楚豫秦晉之人。時因有功分封襲職世守其地,并非本地之土苗也。其子孫族屬,原系漢人,自應照漢人之例,一體考試舉貢,俾圖上進等語。邱《志》混列苗族。詎知苗族酋長稱為夷目,而土官則在未改流之先,以其本地漢人充任之,或世襲之。如所謂土知府土同知土知縣土縣丞,各職銜名稱不一,通謂之曰土官云。”
此即為桐梓縣境的有名有姓有譜錄有志載的土司土官存在的狀況。基本上可以反映出今桐梓縣境歷史上的土司土官的面貌。此外,尚有所謂陳頭箐土官、新站土司城、銅佛壩土官、司土壩土官、石門隘土官、溱溪、涪洞等處土官等等,只因代遠年湮,檔冊無存,其姓氏、籍貫、職銜、任免時間、傳承世系、所轄疆域等等,均全無記錄,又無旁證,僅有歷代方志抄錄輾轉(zhuǎn),愈漸渺茫。是以無法考證,無以確認,無奈只有付諸闕如矣。
至于而今在桐的若干大姓氏族,如金、傅、李、胡、蘇、茍、鄧、周、陳、程等等,則全系元明清民國時期以各種因由移民入境,均從未任過土官土司之類職銜。
《遵義府志》云:“唐蒙諭夜郎侯多同,約置吏,使子孫為令,西南始郡縣焉。而蠻夷王侯君長,相承不廢,有丞,比郡縣,即后之土官也。遵義在漢以夜郎旁小邑為縣,其時必有如漏臥、鉤町侯、苴蘭君長比者,特史未之及耳。自唐末歸楊氏,統(tǒng)諸姓八百余年,宋中葉間設(shè)州、軍未聞有流官及播、珍、溱者,其皆土人為之可知。元之宣撫、招討、萬戶,明之宣慰、安撫長官,亦不出數(shù)姓。…… ”
《貴州通志·土司土官志》引趙翼《簷曝雜記》云:“凡土官之于土民,其主仆之分最嚴。蓋自祖宗千百年以來,官常為主,民常為仆,故其視土官休戚相關(guān),直如發(fā)乎天性,而無可解免者。土官虐使土民,非常法。所生女有姿色,本官輒喚入,不聽嫁,不敢字人也。有事控于本官,本官或判不公,負冤者惟私向老土官墓上痛哭,雖有官轄土司,不敢上訴也。貴西之水西,本朝初年已改流矣,而四十八支子孫為頭目如故。凡有征傜,必使頭目簽派,輒頃刻集事,流官號令不如頭目之傳呼也。倮人見頭目答語必跪,進食必跪,甚至捧盥水亦跪。頭目或有事,但殺一雞瀝血于酒,使各飲之,則生死惟命。余在貴西,嘗訊安氏頭目爭田事,左證皆其所屬,倮人爭奉頭目所約,雖加以三木無改語。至刑訊,頭目已吐實,諸倮猶目相視,不敢言,轉(zhuǎn)令頭目諭之,乃定讞。”
《貴州通志·土司土官志》云:“《志》云:土司之職類于封建。其先世皆有功德于民,懋賞酬庸,始食其報,其保世滋大,亦非倖獲。惟封雖成,為國紀綱法度皆凜王朝,故日進于文化,土司則多取羈縻,竟存放任。如太公之洽治齊,簡其禮,從其俗。朝廷不事苛求,但其地皆邊系,人盡苗蠻,非有變之道,即當為夷所變,大較然也。……蓋其流積者厚,用能變夷,而不變于夷也。今者土職已罷,然其溯其祖宗,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其勤勞有如在目前者,故為論次如左。”
綜上所述,桐梓境內(nèi)歷史上的土司土官,和云貴川大多數(shù)地區(qū)的土司土官有所不同。桐梓境內(nèi)的土司土官,盡管也是朝廷賜命,家族統(tǒng)治,世襲罔替的,但都是由漢人奉朝廷旨意,從外地率兵進駐該地,因戰(zhàn)功獲得朝廷獎賞,奉旨將族人由原籍遷居該地,“世守其地,永鎮(zhèn)邊夷”的。并非當?shù)赝林袆荽笞灞姡畹刈孕郏晕淞U充地盤,迫使朝廷承認其所索地位和需求,朝廷往往也因國力不逮,鞭長莫及,有限度的降詔“從之”,以示“恩寵’,視作”羈縻”。對于這樣的土司,只要一有機會,朝廷就將毫不猶疑的予以血腥鎮(zhèn)壓,奪回失地。而桐梓的土司土官全屬朝廷任命,以朝廷的名義進行統(tǒng)治,與當?shù)鼐用竦年P(guān)系是官對民、族長對族人的關(guān)系。絕非奴隸主與奴隸那樣的人身依附關(guān)系。土官與族長對屬下居民和族人并無生殺予奪,隨意買賣贈與的權(quán)力。而且,一旦土官犯了朝廷法度,或沒有歸降新建立的王朝,其職司和權(quán)力就會被褫奪,將不再存在。桐梓境內(nèi)的土司土官,設(shè)置較晚,疆域較小,勢力有限,且多為隨著朝代的更迭,歷史的變遷,漸漸自行消亡了,從未出現(xiàn)過舉兵反叛朝廷的情況。因此,稱桐梓歷史上存在過的這種現(xiàn)象為土司,并不準確和貼切。我認為應當直接稱為土官更為恰當。實質(zhì)上,桐梓一縣的土司土官,是屬于封建制度下的羈縻建制,且出現(xiàn)較晚,延續(xù)較短,勢力較弱,實管區(qū)域較狹,與朝廷關(guān)系更為密切,與民間關(guān)系更為松散,迥然有別于其他一些地方存在過的奴隸制度下的土司土官。僅從民國《桐梓縣志》只設(shè)<土官>志,而僅將土司列于其下的編纂方法,也可以看出昔日志界前輩對此的態(tài)度和嚴謹?shù)闹螌W精神。
參考文獻:
《貴州通志·土司志》 《史記》 《漢書》 《后漢書》
《舊唐書》 《新唐書》 《遵義府志》 《續(xù)遵義府志》
《平播全書》(李化龍著)
《桐梓縣志》(1930年版)猶海龍 侯樹濤 趙元雋編
《桐梓縣志》(1997年版)胡大宇主編
《桐梓歷代文存》(2004年版)胡大宇主編
《播州楊氏族史》(2000年版)楊金鰲主編
《關(guān)西楊氏族譜》 《關(guān)西楊氏宗譜》(楊昌智主編1997年版)
《令狐氏史話》令狐昌淮匯編(2007年版)
《令狐氏增修譜志》(令狐世強編1988年版)
《婁氏家譜》(1988年版) 《梁氏族譜》(戊辰季春版)
《梁氏族譜》(梁隆炎 梁后火編2006年版)
《追苗安漢紀實》(胡緒六校點胡周文) 《金氏族譜》
《桐梓傅氏宗譜》(傅伯能傅輔坤編修2008年版)
《太原王氏》<貴州桐梓后箐家乘 >(王光德等編1997年版)
《張氏族譜》 《成氏家史》(成佑賢主編2001年版)
《天水內(nèi)江魁山趙氏仲生祖房族譜》(趙光華主編2004年版)
《天水趙氏西南總譜》(趙用書主編2005年版)《猶氏族譜》
《程氏家乘》(程緒攀編2002年版) 《黃氏宗譜》(1994年版)
《舒氏宗譜.》(舒楚泉等編1999年版)《蘇氏族譜》(2003年版)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wǎng)絡轉(zhuǎn)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fā)表網(wǎng)(www.6scc.cn)本中心和國內(nèi)數(shù)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guān)系,可以幫客戶代發(fā)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lián)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wǎng)絡轉(zhuǎn)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