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略論
作者:時間:2010-06-06 02:34:43 來源:百度文庫 閱讀次數:1781次 ]
一、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三個階段
現代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不僅限于經濟方面,還包括政治、社會、文化等各 個方面。但對于剛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走過來的新中國來說,對于一個現代工業僅 占10%的落后農業國來說,要實現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將是一個漫長的征程 ,它已經歷了如下三個發展階段。
(一)20世紀50年代,“由落后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早在建國前夕,中國共產黨就認識到,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國家的 富強。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報告等文中明確提出,革命勝利以后,必須把由落后 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作為我們的首要任務。1953年9月,周恩來在全國政協擴 大會議上詳盡闡述了發展工業對于國家的重要意義,并強調“重工業是國家工業化的基 礎”(注:《周恩來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第109頁、132頁、439頁 。)。中國共產黨在制定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時,即把“基本上實現國家工業化”作為其 總任務之一。因此,當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結束后,從1953年起,中國便進入了以實現國 家工業化為基本任務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五年中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基本建設投資總 額達588余億元。“一五”期間,中國的工業化獲得高速度發展,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 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43%提高到57%。這一階段,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邁出了可喜的第 一步。
(二)20世紀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向四個現代化進軍”。
在“一五”計劃實施期間,中國共產黨就開始認識到,把實現“工業化”作為唯一的 建設目標是不夠的。1954年,周恩來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便提出過:“我國的 經濟原來是很落后的。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 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后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 的。”(注:《周恩來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第109頁、132頁、439 頁。)1957年3月 12日,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明確地提 出將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 (注:《毛澤東選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版,第404頁。)首次將科學文化 納入國家現代化的戰略目標。1964年12月,根據毛澤東的建議,在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 會議上,周恩來正式向全國完整地提出要“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 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的“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注:《 周恩來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第109頁、132頁、439頁。)。從20世 紀50年代末一直到70年代末,20年來,中國受到種種政治運動的干擾,尤其是“文化大 革命”的破壞,使中國社會發展偏離了現代化建設主題,現代化事業遭受嚴重損失。這 一階段,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取得可喜成績,但曲折和失誤造成的損失則難以彌補。
(三)20世紀70年代末期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1978年3月18日,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鄧小平在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四個 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又需要現代化的人才來掌握, 而“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基礎在教育。”(注:《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 93年10月版,第86—95頁。)1978 年12月,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 開。會議指出:“實現四個現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產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 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 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場廣泛、深刻的革命。”并反復強調“把我國建成現代化的偉 大的社會主義強國”。這表明,中國共產黨已經開始認識到了現代化的含義十分豐富, 既包括物質的范疇,也包括精神的范疇,即包括管理的現代化和人的思想的現代化。而 這些都需要大力發展教育事業來解決。因此,1982年黨的十二大將教育列為經濟發展的 戰略重點之一。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發布。1986年9 月28日,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又通過了《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 ,闡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和根本任務,就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 需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 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并指出這是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興衰成敗的大事。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現代化建設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方面均邁出了新的步伐, 工農業戰線捷報頻傳,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改革開放給中國的現代化注入了強大的動力,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20多年中,中國在 生命科學、核物理、天文、同步輻射等基礎科學研究方面;在面向產業的材料、納米技 術、微電子與光電子、化工藥物、醫療設備、資源環保、農業及通信技術等高技術方面 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這一階段,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卓著成就,極大地增強 了中國的綜合國力,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二、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特點
中國的現代化,從一開始就必然地具有中國的特色。研究和分析中國現代化的進程, 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顯著特點。
(一)中國現代化進程始終與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結合在一起。
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發展和現代化的認識,從一開始就是以社會主義為基本取向的。因 此,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始終是與探索社會主義的建設道路結合在一起的。在社會主義制 度建立之后,要實現現代化,就必須不斷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當時建設社會主義現 代化,雖然只有蘇聯一種模式可以借鑒,但中國有自己的國情,照抄照搬未必能成功。 中國共產黨必須下大功夫探索、尋找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現代化的發展道路。在這個探 索過程的前期既取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成就,也有著深刻的教訓。毛澤東關于中國新 民主主義的理論和實踐,關于過渡時期的理論,關于中國實現由農業國向現代工業大國 轉變的構想,以及體現在中共八大報告中的理論觀點和政策思想等,均是對中國社會主 義現代化道路的重要探索,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提供了有益的啟示。自1957年 起,這種探索不斷受到“左”的錯誤的干擾,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壞,使生產力 在20年里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直到1978年12月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才又重新確立了 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并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 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繼續探索一條符合國情的現代化道路。1982年 9月,中共十二大總結歷史經驗,提出了一條在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道路,這就是建設有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在這次大會的開幕詞中說:“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 中國的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 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2—3頁、78頁、117頁、 373 頁。)根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中共十二大制定了全面開創社會主義 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綱領。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經濟體制改 革的決定》,第一次明確地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突破了把計劃經濟與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在解決中 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基本問題上取得了重大成果,即比較系統地論述了中國社會主義 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概括和全面闡發了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 并初步概括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輪廓。1991年7月1日,江澤民在慶祝中國 共產黨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全面闡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 、文化的基本要求。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時,江澤民在十四大報告中,又從9個方面對建設有中國特 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作了更全面、更系統、理論性更強的概括。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 則提出了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的宏偉綱領。半個多世紀 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不斷探索和奮進。正是因為這種探索 ,使中國逐步走上了一條有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因此中國才取得了現代化 建設中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二)由求強向富民轉變——現代化首要目標的重新定位。
近代史上,中國人對近代工業文明的最初認識來自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有志之士們 對現代化追求的首要目標從一開始就被定位在迅速求強的選擇上,即所謂“師夷長技以 制夷”。新中國建立以后,在東西方兩大陣營分立對抗的世界格局中,尤其是在西方資 本主義勢力對中國實行全面封鎖的嚴峻形勢下,中國開始了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而工 業化的首要目標便是迅速求強,迅速建成以擁有強大國防力量為標志的社會主義強國。 這一目標決定了中國工業化的特殊戰略,即國防工業和作為其基礎的重工業優先增長的 不平衡發展戰略。在一個落后的農業國,這種戰略與資本嚴重不足的資源條件形成了尖 銳的矛盾。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國家不得不采取特殊的超經濟手段,以高度集權的方式 在全社會范圍內最大限度地動員一切可用資源,實現超常規的資本積累。但這一發展戰 略,是無法實現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
1978年以后,中國現代化進程發生了波瀾壯闊的變化。隨著改革開放戰略的確定,富 民思想被明確提了出來。解決溫飽,進入小康,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生活水平的“三步走 ”的現代化戰略,實際上是一種非常直觀的富民方略。它意味著中國現代化的首要目標 的重新定位,即由求強向富民轉變,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放棄求強的目標,而是要為國家 真正的強盛培植深厚的根基,這個根基就是人民的富裕。這既由社會主義本質所要達到 的最終目的所決定,也是一種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價值觀的體現。富民目標的確 立,決定了經濟發展戰略的轉變,即從資源劣勢啟動轉變為立足于資源優勢的戰略,由 國防工業和重工業的片面突進轉變為結構均衡的整體經濟發展,著眼于綜合國力的提高 。于是,長期被抑制的民生工業得到蓬勃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顯著增長,第三產業迅 速成長。這種工業結構的變革和整體經濟的發展不僅帶來了中國經濟的空前繁榮,極大 地改善了人民生活,而且全面提升了中國的現代化水平,推動了社會進步。同時,隨著 現代化目標的重新定位和經濟發展戰略的調整,必然要求經濟發展主體的多元化,改變 政府作為單一主體的局面,形成以公有制為主,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新格局,為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發掘出最有活力的源泉,使中國的現代化事業獲得來自民間、來自社 會源源不竭的支持。富民目標的確立,帶來了中國經濟發展與整個現代化模式的全面轉 換,對中國現代化進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三)從經濟現代化到人的全面發展——現代化內涵的漸趨豐富和完整。
經濟現代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支柱,沒有經濟的繁榮和發展,現代化將是一句空話。 但現代化不只是物質經濟的現代化,而是一個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和人的素質在內的 整體性社會變革。20世紀 60年代,用“四個現代化”代替“工業化”,體現了以毛澤東 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現代化內涵的理解已更趨豐富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 鄧小平開始注意把經濟現代化與政治現代化、文化現代化同時并提。中共十二大把國家 發展的目標確定為“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高 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到了十三大,則進一步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 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由“四化”的側重物質技術,到作出實現高 度文明、高度民主的補充,中國現代化的內涵得到了不斷豐富。在20世紀80年代后,鄧 小平為現代化注入了精神文明的內容,多次反復強調物質文明要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以精神文明的建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和精神動力、智力支持。 上世紀90年代以后,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領導集體基于跨世紀的中國現代化發 展要求,把社會全面進步放在重要戰略地位。江澤民在十四大報告中就講到,“要圍繞 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在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 特別講到了“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問題。八屆人大 四次會議根據以上建議通過的“九五”計劃和遠景目標綱要,在確立“國民經濟和社會 發展指導方針”時明確提出:“必須把社會全面發展放在重要戰略地位”。鑒于發達國 家在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所引發出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分離和對立造成的自然生 態和社會生態的雙重危機,中共十五大在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層面上, 提出了“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十五大報告更以鮮明的全面意識 ,立足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全面構成和社會全面進步的要求,從經濟、政治、 文化幾個層面上全面系統地闡述了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發展、社會全面 進步的基本綱領。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6scc.cn)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現代化進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