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養成教育是“養行為、成習 慣”的教育,是在“教”的過程中注入“養”的模式。為此,在學校管理上要突出養成的目標,發揮直接管理和間接管理兩種力量的作用,從學生的“知”與“行” 兩方面入手,幫助其形成良好穩定的心理習慣和行為習慣。在實施養成教育的過程中,要注意管理形式的開放性、管理規定的具體性和管理目標的一致性。
一、 學校管理的要素與目標
“學校管理是學校通過一定的機構和人使學校沿著一定的方向維持學校按教育規律進行正常運轉,使其獲得不斷發展和提高的手段。其功能是對學校教育總過程的一切活動和資源進行計 劃、組織、監督和調節,以便實現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目的。”從學校管理的特點來劃分,可以包括直接管理和間接管理兩種手段。直接管理是對學生行為的直接引 導、規范,包括各種活動的組織及對各種制度的貫徹執行,管理方法有“禁”與“行”兩個方面,通過令行禁止與令行必須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直接的影響。而間接管 理,指的是對校風、學風以及生活環境的管理,通過環境的潛移默化來影響學生。
直接管理直接涉及到學生的行為,因此有明顯的短時效果,一些 要求在學生的行為上可以立竿見影但這些要求如果違逆學生的內心期望,沒有適當的思想教育工作做鋪墊,就容易發生較為明顯的對抗或者弄虛作假行為,所以直接 管理要真正起作用,既要有軍事化的剛性,又要有人性化的柔性。要充分運用軍訓規章、校園規范、課堂和作息紀律以及各種集體活動,包括學習上的各種要求等要 素,帶強制性地要求學生適應并養成習慣,但其中一定要強調與之相配合的教育引導,要讓學生徹底明了個人與環境、集體相互關系的深層次意義,體會到制度和紀 律是對個人自由的保障,是營造良好生存環境的手段,只有共同的生存環境建立起來了,個人才能在其中享受到自由和成長的樂趣,因此規范紀律不是用來壓抑個人 的,而是有利于自己生活學習的,進而從內心認可并自覺遵守各項紀律。
間接管理除了學校的教風、學風、校風、隱性課程等,有些部分似乎和 學生的教育沒有關系,例如圖書館、食堂、教室、校園的整潔、綠化;文化氛圍、教職工的服務態度等方面,也都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心理學和文化學的許多研究都指出:適度的、內隱的某種氛圍,因其孕育、營 造著一種和諧而不刺激、存在卻不張揚的環境,具有持久性、柔韌性、滲透性的特點,易于使人在不知不覺中樂于接受。因此校園環境與文化氛圍的營造,也需要學 校本著養成教育的理論進行系統的安排,以使所有的管理要素都與教育目標—“養成”保持一致,形成學校的教育特色。
“所謂養成教育,就是 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實際上,養成教育是將我們過去重視“教”的教育模式進行了修正,引人了“養”這個模式。“養”不同于“教”的地方在于身體 力行,如古人說言教不如身教。在提倡個性化的今天,教育管理者更多是通過講道理來開展教育,但教育更重要的是習慣的養成,比如學習上,通過大量的練習,學 生會養成一定的思維習慣。但是在行為和心理上,現代教育缺乏 良好的養成環境,只重視了智商特別是科學知識的教育,忽視而 且沒有系統化地進行心理與行為的教育,也包括缺乏道德方面的養成,因而現代的學生顯得浮躁而簡單,情商不足,對人生缺乏完美地規劃,也沒有建立起一個良好 的心智模式,而這些都是需要通過“養”來達成的目標。“人格并不是由所聽所說形成的,而是由勞動和行動形成的。因而,最重要的教育手段是促使學生們采取行 動。; 具體來說,要從“知”與“行”兩方面幫助學生建立人生的心智大廈,在“知”的方面首先要樹立一個系統而徹底的人生觀、世界觀,其次是對世界的科學 的解釋;在“行”的方面,就是要使學生養成一個自覺適應社會規范、正確做人做事的良好習慣。“知”是通過課堂傳授和反復練習來達到一定水平的,而“行”只 有通過養成教育來完成。知與行互相促進,知行合一,才能達到最高的教育目標。由此,學校管理中直接與間接兩類要素都要和“養成”的根本目標保持一致,讓學 生在學校的每一個方面都能感受到校園文化與氛圍的影響,從環境的影響里養成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同時也要調動學生自身自我成長的力量,真正實現教育的傳 道、授業、解惑之本意,讓每一個走出學校的學生最終都了知自我教育與成長的方向,學會自省與自我改造的本領,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走得更穩健。
二、 養成教育的實施方法
教是為了不教,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受教育者具備自我完善的能力。“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是要發展人之發展的動力;授之以自 我發展的‘發動機’和‘鑰匙’,并不斷提高他們的能量與功能范圍。因此養成教育的方法要本著既授之以魚,又授之以漁的原則,隨著學生身心的發展,幫助學生 學會自己挖掘自身的潛力,自主培養好習慣,只有這樣才能使“養”變為真正自覺的行為,時時處處自省自強。這里可以采用現代科學系統論和控制論的方法,把習 慣養成看做一個動態可控的負反饋過程。所謂負反饋調節就是把系統輸出信息(給定信息)作用于被控對象所產生的結果(真實信息)再輸送回來,根據是否偏離目 標和偏離程度,采取必要的調節控制措施,使系統保持某種穩定狀態或經過一定途徑達到預定目標。在習慣養成中運用負反饋,首先要引導學生審視自己的人生目標 與理想,并分析自己目前的水平狀況,把當前情況與理想狀態相對比,尋找其中差距。其次,在差距中反思自身的缺陷,進而結合個人特點尋找新的行為方法并運用 于實踐。再次,實施一段時間后,觀察新行動帶來的效果與原定目標的差距。如果是負反饋,距離目標的偏差縮小就繼續加強這種行為。如果出現正反饋距離目標越 來越遠,就要重新尋找方法。最后,把實踐證明好的行為長期堅持下來,經歷一定周期最終變為習慣。這四個過程可以總結為“確定目標—尋找方法—信息反饋—習慣養成”。實踐中要把握幾個原 則:第一,微觀起步,系統相聯。要從小事做起,不能一下子抓很多,抓得越多越容易失敗。同時習慣的改變可以引起連鎖反映,一個習慣往往和其他習慣是互相關 聯的,比如,體育鍛煉不但可以健身,還可以養成遵守時間、生活規 律、團結合作等習慣。所以這些習慣本身也是互為因果,是一個小的系統,每一個習慣既是其他習慣的條件,也是其他習慣的結果。第二,簡單切人,慎終追遠。要 從簡單的事情做起,不斷加強自我激勵。要注意隨時觀察自己生活中的各種習性,放大這些習性的結果,看它們究竟會帶來什么樣的長遠影響,從而防微杜漸從眼前 做起。第三,主動反省,自我強化。主動性是習慣培養的內在基礎,自身沒有對不良行為改過的愿望,再強的外在刺激也是隔靴搔癢。只有一個人主動要求改變的時 候,這種教育引導才能對他發生作用。而個人主動性的加強又往往是和習慣養成過程相輔相成的,在習慣訓練中體會到自我價值感,會激發學生更大的積極性,實現 主動性和習慣養成的良性循環。
從教育者的角度來說,在學生習慣養成過程中,發揮著教育引 導的作用。一是教育管理者自身的身教。要求學生養成的習慣,教師首先要具備,否則在學生面前沒有說服力,要以行為引導行為,以思想引導思想,以情趣引導情 趣。二是要激勵學生的信念和自覺性。在習慣養成的每一個階段和步驟上幫助學生看清問題,把握方向。可以采取座談、講座、報告、課堂教學等各種方式引導學生 立志,激發自我超越的內激力。重點是啟發學生主動思考學習、生活的目的是什么,然后自己該怎樣達到這些目的。三是監督檢查學生的習慣養成情況。運用表揚、 批評、懲罰、暗示等手段,使學生把積極的內心體驗和正確的行為鏈接,把消極的情感體驗與錯誤行為相連,形成良好習慣的正強化,抑制和糾正不良習慣。四是創 造習慣養成的校園特色文化。利用學生社團活動引導學生編排文藝節目,宣傳好習慣批判壞習慣。通過抓典型,剖析優秀學生的優良習慣,在團組織和班會活動中加 以宣傳,起到示范作用。通過開辟校園BBS,在論壇上專門就習慣與人生、社會的關系,展開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相互對話、討論、互 助。在校園里營造一種人人注重習慣養成的濃厚氛圍,以氛圍熏陶人。
總之,養成教育的關鍵在于養成并穩定,一是觀念的穩定,二是行為的穩 定。觀念的穩定需要世界觀、人生觀的系統與徹底接受,真正明了習慣與人格、命運和人生價值的關系,而行為的穩定是在觀念穩定的基礎上長期訓練的結果。從教 育者的角度說,就是通過一定時期的熏陶和指導,使學生在自我反省的基礎上具備自主成長的能力,在反復訓練和自我約束的基礎上養成與正確世界觀及各種規范相 一致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實施養成教育的學校管理應注意的問題
學校管理與養成教育,互為表里,互為因果。表,表現為 學校工作的狀態,里,包含著教育的根本理念;因,即素質教育根本理念指導下的養成教育管理手段,果,通過管理手段來達到教育目的,所以提倡素質教育的學校 管理應該是以養成教育為中心目標的管理,而實施以養成教育為目標的學校管理,需要在傳統管理的基礎上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養成教育 的管理是開放式的管理。養成教育不是把學生當做機器按照同一個模式培養的機械化管理,而是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教師的組織引導讓學生自己明確自己行為的意 義,并從自身個性出發,制定出各自習慣培養的具體目標。
養成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以及多元化、個性化的教育要求是一致的,教育的總體目標是個 人潛能的最大發揮,而發揮潛能需要基礎行為能力的塑造,這些基礎能力在方向上有相同點,如每個學生都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道德習慣,但在具體做法上又有 差異性,對于愛好運動的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就比較容易養成,對于 愛好鉆研學問的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比較容易。所以在制定具體目標和選擇具體方法的時候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采用民主、平等的討論法,在學生的 參與中共同制定每個人的養成目標與方法。如果只是提出一些共性化的要求,往往會因為不結合個人實際而堅持不下去,收不到切實的效果。
第 二,養成教育的管理是注重細節的管理。習慣養成要從大處著眼,從細微處人手。養成的目標要區分自上而下的層次性,第一個層次是總體目標,即最終要使受教育 者在學習、生活各方面具備的總體能力,比如社會化的自理自治,這是貫穿和統帥各項具體能力的最高要求。第二個層次是對總體目標的分類具體化,既學生在德、 智、體、美、勞等各方面根據總體要求應該實現的具體目標。比如在學習上要具備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習慣;在體育鍛煉上培養主動鍛煉、按時鍛煉的習慣。第三 個層次,是對第二層次的進一步深化和細致化,是最具操作性、實踐性的要求。比如自主學習就可以進一步具體化為利用工具書的習慣、交流討論的習慣、懷疑設想 的習慣等。通過這三個層次,把習慣養成的目標逐步分化、細化,變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行為,以便于學生理解、掌握和執行。但是,細目化并非瑣碎化,細目 的過程中要注意教育的系統性,力爭使之具體又系統,以便于教育的升華。
第三,整個學校的各項教育管理都要突出養成的目標。社會心理學家認為,社會性模仿是人類習得社會行為的主要方式,尤其對于人格尚 未定型的青少年,他們對紀律和社會性規范的認知尤其依賴環境中的人與事。而且“一個人不是由部分因素拼湊培養起來的,而是由他所受過的一切影響的總和綜合 地造就成功的”,這就要求學校的各個方面統一認識、統一步調、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如果各自為政,互相矛盾,存在背離的教育行為系統,就會抵消教育的力 量,甚至造成學生思想混亂、無所適從。為此,一所學校的課堂教學、管理制度、校園建設、校訓、課外活動,乃至后勤服務工作都要圍繞習慣養成的中心,只有這 樣,才能使整個學校的各項工作形成一個養成教育的系統和合力,學生良好習慣才能在這種綜合的影響下得以形成。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6scc.cn)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 試論養成教育在獨立學院的實踐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