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教學行為的應然要求和現實問題
[論文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 教師教學行為
[論文摘要]隨著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不斷深入,教師在教學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本文闡述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教師教學行為的具體要求,分析了教師教學行為問題的種種表現,并對其產生的根源進行了探析。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一種新的課程形態,其實施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學行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而設計的,學生能否真正有所收獲,真正得到了發展,取決于教師實施的成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與學科課程相比發生了變化,教師不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參與者、管理者、協調者、評價者和開發者,有時甚至可以是學生活動的旁觀者。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教師教學行為提出的應然要求
教師的教學行為是由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角色地位決定的。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教師是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活動的管理者、協調者和評價者等,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教師有一定的要求。
1.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的能力要求。教師應具有相應教學能力。第一,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因綜合實踐活動沒有教科書、大綱與教學參考書,必然要求教師應具有設計活動方案的能力,并能根據方案進行有特色的教學活動;第二,教學預測能力。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選擇問題與解決問題過程中的預測能力很重要;第三,應用信息能力,協作性教學能力,綜合評價能力等。第四,教師指導能力。教師有效指導是課程成功實現的重要保障。教師對學生應在研究方法上指導;對學生合作方式與技巧指導;選擇與確立適當的活動成果呈現方式。第五,教師評價能力。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要淡化甄別功能與選拔功能,打破只重結果的終結性評價,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教育實踐中可以運用“檔案袋評定”“自我評價”以及協商研討等“問診式評價”。教師應建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評價理念,即評價的整體觀、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內容的過程性;教師應運用多種評價方式,觀察、描述、記錄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在具體操作中可使用“成長記錄評定”、“協商研討式評定”的方式。
2.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指導要求。 學術論文發表
(1)參與活動,進行有效指導。學者們認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引導者是教師最重要的角色。整個教學活動雖然以學生活動為中心,教師在活動中的指導作用不能忽視。學生在活動中主要以探究方式進行學習,活動內容、學習方法的選擇都需要教師指導,教師應參與到活動中,在活動中給學生以指導。如幫助學生確定體驗的活動和探究的方向;對學生預計的探究方法和實踐途徑的可行性進行相應指導;督促和激勵學生的實踐與探究活動等。教師不再把自己束之高閣,以管理者和知識權威的身份出現在學生面前,教師不能“教”學生怎樣進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而是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適度的指導,引導學生選擇和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引導學生從問題情境和現實生活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探究課題,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探究方式,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并在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予提醒和點撥。
(2)教學內容的研制和開發。與傳統的分科課程教學模式不同,綜合實踐活動沒有現成的可供使用的教材,也沒有現成的教學大綱,教師引導學生活動沒有固定的模式與步驟,需要教師指導學生一起進行課程的研制與開發,選擇活動主題和內容,確定活動開展的方式和途徑,承擔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制者和開發者的角色。這與傳統教學中教師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教學,循規蹈矩的教學是一大進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這種開放性的特點,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創造性發揮教育智慧的空間,需要教師不斷組織、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因此,教師要提高課程意識,減少對教科書的依賴程度,不但要考慮“怎樣教”,而且考慮“教什么”,把課程開發作為自身專業生活的一部分,具有課程開發能力。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教育情境,根據學生的生活和需要去組織、開發和利用豐富的教育資源,制定課程方案,生成新的課程內容。
(3)組織學生開展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展開是以學生為主體,活動的過程是由學生主導進行的,教師起著指導的作用。如從活動的組織形式看,綜合實踐活動多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形式,由于學生活動經驗、自控能力等差異,會導致小組與小組之間、小組內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活動質量、效益的差異,需教師組織有關活動、組織活動計劃的制訂、活動結果的評價,使學生盡可能獲得全面的發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改變了課程組織形式,它在本質上是課程價值觀的深層變革。綜合實踐活動立足于這種整體主義教育,主張張揚人性,強調“德、智、體與知情意的和諧發展,關注理性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交融“。在活動中每個學生自主計劃,自主解決問題,有助于學生自信心的養成及獨立習慣養成。
(4)教師應具有問題意識并能幫助學生解決活動中的問題。綜合實踐活動主要由學生開展實踐探究活動,教師應具有敏銳的間題洞察能力,并有較強的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發現信息,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并將方法教授給學生,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與習慣。如教師教學生運用調查、考察、文獻檢索等方式收集資料,對材料有針對性的篩選,并能將資料進行統計。
二、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教學行為的問題表現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教師的要求主要集中于教師課程觀念的轉化與教師教學能力提高方面,它通過具體的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反映出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求與現實教師教學行為之間具有一定的差距,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教師教學行為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高級職稱論文發表
1.課程實施有待創新。在傳統教學論概念中,“課程”被理解為規范性的教學內容,教師是既定課程的闡述者和傳授者,教師在課程實施時的角色即“課程忠實的實施者”。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特點之一是生成性,課程實施時沒有統一的教材,也沒有預先規范的課程內容。雖然教師與學生對課程進行了規劃與設計,但在具體實施中,學生往往會對課程提出新的設想,原先計劃好的課程目標、內容程序會改變,課程的內容是在課程實施中不斷生成的。所以,教師應把課程視為一種動態生成的教育要素,應創造性地對課程以適度調適。但在具體實施中,部分教師仍將綜合實踐活動教材奉為“圣經”,不敢越雷池半步,原封不動教給學生,出現將綜合實踐活動教材化、學科化傾向。如筆者在觀摩小學國家實驗基地的一節“分析垃圾廢棄物”這一綜合活動時,發現活動資料有一個問題,就是要求學生按百分比(學生未學過)畫出各種垃圾的餅狀圖。因為學生未學過百分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就讓數學老師給學生提前教授了百分比知識。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時,多數學生因感到困難,百分數還是不會算,而游離于活動之外。富蘭(M. Fullan)龐弗雷特(A. Pomfret)等人認為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 快速論文發表網(www.6scc.cn)本中心和國內數百家期刊雜志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客戶代發論文投稿.
投稿郵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聯系電話:15295038833
本站論文資源均為來自網絡轉載,免費提供給廣大作者參考,不進行任何贏利,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刪除!